朋友來吃碗魯固藏面吧
2017-06-21 來源:西藏商報 作者: | 分享: |
?
?
?
?
?
?
?
?
?
?
?
青稞粉制作的魯固藏面,雖然口感粗糙,卻屬于粗糧中的上品,咀嚼起來勁道十足。牦牛肉的肉丁和肉湯,味道鮮美又頗具營養。不管是本地人,還是游客在拉薩都會品嘗這種極具西藏特色的美味。這不僅僅是因為藏面的香,更是人們對藏面的愛。文/記者 央金 圖/記者 盧明文
特色小吃 藏面其實叫“堿面”
在拉薩,藏面是極負盛名的一種風味小吃,不管是久居拉薩的本地人還是前來游玩的過客,都會去嘗嘗藏面。事實上藏面的妙處并不只是美味可口,做法也不是那么簡單。烹制藏面,面條必須是產自高原的青稞粉、小麥粉加堿粉和制而成,湯一定是高原特有的牦牛骨熬制而成的濃香老湯,加上肥瘦相宜的牦牛肉丁,再撒上幾片蔥花,味道鮮美、極具營養。高原青稞粉的面粉加堿,既中和了骨頭湯和面粉的酸性,又增加了面條綿糯柔滑的口感,并且更易入味,并且因為堿性的作用還有益于腸道的蠕動、幫助中和過剩的胃酸,所以我們總能聽到老一輩人講:“吃藏面,對胃好。”
據說,藏面其實不叫藏面,叫堿面,因在和面時會放許多食用堿而得名。人們之所以將藏面稱為堿面,還因為食用堿在藏語中被稱為“補多”(音),面條被稱為“突”(音),故而將堿面稱為“補突”(音),而“藏”在藏語中稱為“蕃”(音),與食用堿的發音很相近,說的多了難免就將“補”和“蕃”混為一談,將堿面稱為藏面了,又因為堿面是西藏特有,稱為藏面更能清晰的體現它的地域特征和獨特的藏式風味,久而久之,人們便將錯就錯取其諧音,干脆將“堿面”叫成“藏面”了。
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就是當地文化的體現,西藏也不例外,這方高海拔的水土,養育了這里獨特的食品結構和飲食習慣。這里的飲食口味講究清淡、平和,除了鹽巴和小蔥,一般不放辛辣的調料。藏族同胞比較注重食物的本真,藏面就是本真食物的代表之一,而魯固藏面是藏面中的佼佼者,在拉薩至少有30多年的歷史,說它是老字號一點也不為過。
受人喜歡 味道鮮美極具營養
“將一定量的青稞粉和小麥粉倒入和面機里并撒上堿,然后添水將面和好,面粉、堿、水的量完全是憑借師傅的經驗和感覺。將面和好后放進壓面機里,反復壓縮成卷狀,在壓面的過程中不能出現斷層,因為這樣會影響面條的質量,等到差不多有十幾米長而且沒有斷層后就可以加工制作成面條了。面條加工好以后就要煮熟,然后過清水,再涂上香油或燒好的清油,然后晾干待用,吃的時候再酌量下到湯鍋中煮沸,盛入碗中。”魯固阿媽藏餐館的師傅尼瑪旺堆介紹藏面的做法。
“三碗藏面做好,可以過來端嘍。”來到魯固阿媽藏餐館,在餐廳門口就聽到廚娘的聲音了,聽到藏面做好了,一位大叔立馬前去端走。渾厚的面條,濃香的湯料,誘人的肉丁,西藏特有的綠蔥、辣醬和酸蘿卜讓人迫不及待想嘗上一口,感受一下湯鮮、面渾、肉香、辣酸的風味。“雖然其他茶館的藏面也很好吃,但還是魯固藏面比較合我的胃口。”大叔邊吃藏面邊稱贊道。
到底魯固藏面和其他藏面有何區別呢?在藏族同胞心中魯固藏面的吸引力為何如此大呢?正宗魯固藏面的秘訣在于原料,魯固藏面的湯并非骨頭湯而是肉湯。“因為西藏氣候干燥,不少人患有痛風,骨頭湯中嘌呤比較高,容易加重痛風,而肉湯的營養極高可增強免疫力,促進蛋白質的新陳代謝和合成。”尼瑪旺堆說道。
另外,魯固藏面是用青稞粉加工制作而成,比普通藏面略微粗點,但這不影響口感,反而更有嚼勁。還有藏面上的肉丁,魯固藏面選用的是藏北牦牛肉,其營養價值不必細說。這樣一份色香味俱佳、又具有很高營養價值的食品,怎能不受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