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上的功夫——巖畫
2017-07-18 來源:青海湖網 作者: | 分享: |
西藏巖畫分布廣、數量多,是中國巖畫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已成為中國巖畫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藏壁畫別具一格,題材廣泛,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西藏的巖畫與壁畫風格不同于內地,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
?
阿里地區巖畫
西藏巖畫的發現
西藏巖畫,是中國巖畫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考古工作者近十年在西藏各地發現巖畫遺跡40余處,包括近60個地點和300多組畫面。這些巖畫絕大部分分布于藏北和藏西高原。
西藏巖畫的早期發現集中在20世紀的前40年,發現者大都是在西藏境內進行考察的外國學者。1992年起,美籍藏學家溫森特·貝萊薩游歷于藏北高原,考察探索這里的古文化遺址,發現了數量可觀的新巖畫。我國對西藏巖畫的考古發現,在20世紀80年代逐漸拉開帷幕。1985年,西藏文物考古隊在藏西日土縣境內發現了魯日朗卡、任姆棟、阿礱溝這三處古代巖畫點,在國內外巖畫學界引起很大反響。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西藏巖畫考古發現進入一個黃金時期。
西藏巖畫的重要意義
由于西藏高原上巖畫點的發現,使我國的北方獵牧人巖畫從青海與新疆兩省區又向西延伸了相當長的一段距離,至此,我國北方巖畫囊括了中國北部的所有地區,甚至是它的最西端——藏西阿里的日土。同時,研究歐亞草原巖畫的國外學者們也發現,藏西日土巖畫與早年弗蘭克在拉達克等地發現的巖畫風格更為接近,而這種巖畫的風格可能是在公元前1000年間流行于歐亞大草原的游牧部族的重要風格。于是,北方歐亞草原巖畫的風格又因為西藏西部巖畫的發現,而向東南延續了一段距離,更重要的是,學者們認為找到了歐亞北方草原巖畫青藏高原大陸架上一個重要缺環,有了這個點的存在,整個中亞及東北亞巖畫的統一風格便得以建立了。
從巖畫的藝術風格看,西藏巖畫整體上屬于北方巖畫系統,所表現的內容題材、造型風格以及制作手段,均反映出北方獵牧人的巖畫共性;但藏北納木錯洞穴巖畫的赭色涂繪與濃郁的祭祀文化特色,又屬于西南古老巖畫的主要特性。中國南北兩大巖畫系統在青藏高原的交融匯合,使西藏巖畫成為中國南北兩大巖畫系統的中轉媒介,這一特殊的地理與文化上的特征,使西藏巖畫在中國巖畫學中處于極為特殊的地位,也反映出這一地區在民族文化上的特殊性與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