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牦牛“高原之舟”的角力
2017-12-20 來源:拉薩市政府網站 作者: | 分享: |
?
賽牦牛的賽現場。著盛裝的騎手。比賽即將開始。
牦牛,這一年輕而又古老的動物,是高原先民最早馴化的牲畜之一。它伴隨著這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生存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說文》中記載:“西南夷長毛牛也。”《山海經·北山經》中則描述曰:“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
高原人民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它。它既可用于農耕,又可在高原作運輸工具。它還有識途的本領,善走險路和沼澤地,并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這便是被稱為“高原之舟”的牦牛,不過,在衣食住行之外,樂觀聰慧的高原人又發現了牦牛的另一個用處,一個供人消遣娛樂的用處—賽牦牛。
相比于賽馬的奔騰和速度,賽牦牛給高原人帶來更多的是歡聲笑語,但不缺少驚心動魄。
賽牦牛可能在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結合之前,就已經廣泛活躍在高原農牧民的生活之中。它不像古時候的宮廷貴族歌舞,平民百姓看不見也昂貴得看不起。但真正讓賽牦牛受到當時政府重視并推廣的,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功不可沒。
他們的愛情,也和賽牦牛有關。
當松贊干布不遠千里抵達青海玉樹迎接不遠萬里到達的文成公主時,在那里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有歌聲、有舞蹈,還有各種精彩的富有高原民族特色的體育競技活動,迎親隊伍用這種歡天喜地的方式,慶祝著唐朝公主的到來。但文成公主背井離鄉,心底多少有些愁緒。英俊偉岸的松贊干布眼見心中愛人不樂,自然心中焦急。但這種愁緒、不樂、焦急,卻在一場賽牦牛的大會上統統煙消云散。當時王子和公主的表情怎樣,我們也只能猜測了,欣喜、激動可能都掛在臉上。據文獻記載:賽牦牛的別開生面和情趣,令久居深宮的文成公主及送親的官員大開眼界。文成公主等異常欣喜,忘卻了背井離鄉的憂愁……當文成公主看見賽牦牛時臉上閃過的欣喜和笑容,被細心的松贊干布看見,更記在了心里—— —文成公主臉上的表情—— 一顰一笑,喜怒哀樂,自然逃不過她未來丈夫的眼睛。
松贊干布以行政命令決定:以后每年賽馬的同時,舉行賽牦牛這一富有情趣的活動。這還需要什么理由呢?美人一笑,勝過天下佳肴。于是,文成公主今后在高原的每一年,都能和松贊干布一起欣賞開心快樂的賽牦牛活動。
就像前文提到的,藏民族賽牦牛的歷史可能遠比這個美麗的歷史故事更加悠久。但文成公主的到來,使這一高原民族特有的體育活動被當時的政府重視并被勤勞的高原先民發揚光大起來。
與賽馬“刷毛”使馬匹看起來光滑潤潔不同,賽牦牛講究的是“梳妝打扮”—— 這就如同大姑娘第一次見意中人,總是將自己裝扮得漂漂亮亮。參加比賽的牦牛,賽前都要經過主人精心的打扮:頭頂一簇紅纓,牛角懸掛各色彩綢,耳朵上掛著鮮艷的條飾,尾巴上系著扇形的藏繪,象征吉祥如意、奪魁在即。不但牦牛裝扮一新,騎手們也大多穿戴得英姿颯爽—— 頭戴禮帽、身著藏袍,腰扎紅帶,足蹬皮靴。
但別看賽前的準備和陣仗煞有介事,真正到了賽場上,騎手和他的牦牛一定會鬧出不少笑話。“賽馬看技巧,賽牛看笑話。”這是高原農牧民常說的一句話。牦牛雖然已經被主人馴服,但誰也不能保證它在賽場上不發“牛脾氣”,正是這種原因,造成了賽場上的許多歡樂場面。
“當裁判員發出起跑命令后,有的賽牛奮力奔馳;而有的盡管騎手兩腿緊拍牛肚,口中吆喝聲不斷,手中的韁繩抖動不停,但牦牛就是在原地打轉,或疲疲沓沓地不肯奔跑;有的甚至掉頭向后跑;更有趣的是,有的賽牛一直奔馳在前,但即將到達終點時,卻駐足不前了,使主人眼看到手的榮譽,就在這最后的幾秒鐘白白丟掉了。”這是一位觀眾記載賽牦牛時的狀況,可謂“蕓蕓眾生相”,令人忍俊不禁。
但賽牦牛同樣是驚心動魄的:有的牦牛跑到中途,卻轉身向觀眾席沖去,看它那氣勢,似乎再用“九頭牛也拉不回”,觀眾往往嚇得驚聲尖叫。當然,它是沖不到觀眾席上的,為了防止意外發生,賽牦牛的場地一般都布置了很多有經驗的工作人員,會在中途進行攔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