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冬季盛開在四處的花,到底是什么花?
2018-03-05 來源:香巴拉鄉城旅游 作者: | 分享: |
【導語】:二月底是漢地春季的伊始,卻是香巴拉鄉城的寒冬。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花還尚未綻放之際,鄉城人家依然也有供奉之花——酥油花。在香巴拉鄉城,酥油花藝術也擁有著從事的匠人。
?
二月底是漢地春季的伊始,卻是香巴拉鄉城的寒冬。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花還尚未綻放之際,鄉城人家依然也有供奉之花——酥油花。在香巴拉鄉城,酥油花藝術也擁有著從事的匠人。
?
酥油花源自西藏最古老的佛教,它是藏傳佛教的人們創作的貢品,按照傳統的佛教習俗,供奉佛和菩薩的貢品有六色,即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燈。早先酥油花是以酥油作原料造出的五顏六色的花,用于供奉。后來隨著酥油花的發展逐漸成為雕塑藝術,經常用于雕塑佛像、人物、山水、亭臺閣樓、飛禽走獸和花卉樹木。
?
相傳酥油花起源于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進藏和藏王松贊干布完婚時,帶去釋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大昭寺內供奉。這尊佛像原來沒有冠冕,在宗喀巴學佛成功以后,在佛像頭上獻了蓮花形的“護法牌子”,身上獻了“披肩”,還供奉了一束“酥油花”。酥油花也被僧侶們廣泛用來做貢品并成為了藏傳佛教的一大特色。
?
如今,酥油花發展成為香巴拉鄉城的一種雕塑藝術,規模宏大的規模壯觀和豐富多彩的內容成它的獨特性。而酥油花的藝術價值也如同它繁瑣的工序一樣。酥油花的制作都必須經過四道工序,才可制成。
扎骨架
扎骨架會依據所想表現的內容的不同,而構建不同的骨架。利用加工的柔軟草束、麻繩、竹竿、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態的骨架,而骨架也只是酥油花的雛形,緊接著的便是“做胚胎”。
?
扎骨架會依據所想表現的內容的不同,而構建不同的骨架。利用加工的柔軟草束、麻繩、竹竿、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態的骨架,而骨架也只是酥油花的雛形,緊接著的便是“做胚胎”。
做胚胎
做胚胎也分為兩步走,首先將陳舊的酥油和草、木、灰反復捶打,直至形成韌性好、彈性強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后把黑色塑造油泥敷在骨架之上,裹成一個粗糙但準確的造型。
?
敷塑
敷塑是第二道酥油原料,也是制作酥油花中的第三部,也是最難的部分。將加工成膏狀的乳白色酥油中揉進各色礦物質顏料,調和成五顏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細地涂抹在之前的造型上。
?
但是由于手掌的溫度,酥油經常出現融化的現象,制作人得把室溫控制在零度左右,并且時不時將手浸入冰水之中。即便是手上生出凍瘡,對信仰的虔誠和藝術至美的追求也完全超越了肉體上的痛苦。酥油花也經常出現用金、銀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
?
裝盤
最后一道工序便是“裝盤”,將塑好的酥油花按設計的要求,用鐵絲一一安裝到位。固定在幾塊大木板上或特質的盆內,高低錯落有致,件件立體懸空,可從不同角度和方位觀瞻玩味。
?
酥油花是曾經的供奉之品,是現在的雕塑藝術;是虔誠的信仰,也是香巴拉鄉城的文化傳承。香巴拉鄉城不是粗獷豪爽的狂野之地,而是溫柔細膩的心靈原鄉。
香巴拉的人們,在藝術之間、生活之間和傳承之間,哺育出最“香巴拉”的人土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