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游記丨東部之民俗風情
2018-12-20 來源:昌都旅游 作者: | 分享: |
昌都東部
作為從四川進入西藏的第一站,舉世聞名的川藏公路317國道從這里經過。
而江達和貢覺,更是蘊藏著深厚的藏東民俗風情。無論是擁有藏東第一古村美譽的崗托民俗村,或是擁有西藏雕版木刻鼻祖之稱的波羅古澤,抑或是民風驍勇剽悍的三巖民俗區,還有上天賜予東部的明珠——拉托濕地,都是時光長河里留下的瑰寶。
江達縣
?
藏東第一古村——崗托民俗村
崗托古村是從317國道進入西藏的第一民俗村。位于金沙江畔,距江達縣城85公里。這里青山綠水,環境優美,地方特色濃厚。當年解放軍進軍西藏時搶渡金沙江的渡口以及藏軍遺留下的炮樓依然矗立,著名的金沙江崗托大橋也屹立在村旁。崗托民俗村的民居坐西向東,以原木作為整體骨架,用泥土和片石筑墻,屋頂用話術品或者硬扎木條墊底,再鋪以“阿嘎土”(黃泥)。
?
在這里白日不僅看到波瀾壯闊的金沙江江水,夜晚就著滾滾江水東逝,品著藏家茶點,讓人不禁追憶起當年十八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搶渡金沙江解放昌都,升起了在西藏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
西藏雕版木刻的“鼻祖”——波羅古澤木刻之鄉
木刻之鄉良好的自然環境促使了這里林木品種繁多,尤其是有刻制經板的樺木,為波羅木刻工藝空前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目前,波羅一帶能獨立刻經板的熟練藝人多達150多人,現存于四川省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德格印經院”的經板,80%以上均是波羅古澤藝人們的杰作。
?
木刻的表現手法重在以神傳行,用簡練的手法勾勒出大概的輪廓,以內蘊的神表現出外在的形,既有濃厚的裝飾趣味,又頗具藝術魅力,極具民族特色。
藝人們不僅能刻大部頭的《丹珠爾》和《甘珠爾》,就連難度極高的風馬旗和佛像圖案在藝人們的手下,都是栩栩如生。
貢覺縣
?
“險惡之地”——三巖民俗區
這里山高谷深,峭壁聳立,道路崎嶇,在歷史上長期處于“無官無法”的狀態,至今還遺留著原始父系氏族時期的社會組織——帕措。
“帕“意為父親,”措“意為集團或團體。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就出現了這種以父系血緣關系為紐帶延續而自然形成的父系制宗族群體。他們或是戶多人多,勢力強大,外來帕措不敢欺負,或是既不怕死,又有能力組織復仇和械斗的頭領和男子,或是參加過遠近聞名的械斗事件。
?
在帕措的環境里,為了防止別人的復仇,漸漸衍生出了”碉房“這種就地取材的獨特建筑。大小碉房依山而建,十分方便,遠望尤有氣勢,形成了這里別具一格的區域特色及民俗風情。
?
拉托濕地
如果東部有仙境,那毫無異議,一定是位于貢覺和芒康交接處拉托濕地了。
這里白霧漫漫,仿佛是上蒼賜給濕地一層薄紗,把一切都蒙上了神秘色彩。
清晨,牧民們的帳篷里已經升起縷縷白煙,就這樣隨意的飄著,慢慢與濃霧匯合,為這個寧靜的早晨更添一分朦朧。
走在寧靜的鄉村土路上,陽光慢慢穿透霧氣云海,點亮了濕潤的草地。天空露出湛藍的色彩,無數的野花也紛紛展露著花瓣兒。
?
牧民們穿著藏裝,騎在心愛的馬兒慢悠悠地走著,旁邊是成群的牦牛群,它們和自己的主人一起,在這片遼闊又美麗的濕地上過著安靜的生活。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