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奇趣的果洛山水文化
2019-01-08 來源:中國西藏雜志 作者:居?格桑 | 分享: |
“山水文化”一定要聯系山水境域。所謂山水不僅僅是一隅山水,它往往指的是我們生活賴以存在的大環境,藏族文化中指一切外在于我們世界之二分法的“器世間”。
青海省果洛州總體上地勢呈現為西北高且廣闊多丘陵;東南相對低且多山嶺。大致輪廓為巴顏喀拉山系右翼的多、聶、瑪爾和其左翼的阿尼瑪卿山麓。按《安多政教史》的地理劃分,果洛地域多半分布在黃河上游或者在河源到第一灣之間的黃河兩岸。歷史上果洛占據藏地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歷史文獻記載藏區三大分野主干多為人煙旺盛之地、多康四水六崗之中,黃河與瑪若薩姆山系,多康十八若欽中的瑪若、多若等;另有二十一座大雪山序列中阿欽岡拉神山拱衛巍峨的瑪卿雪山;另有多康嶺三部洲的地理概念,從中又有嶺域三萬戶之說。
?
果洛達日黃河全景 肖巴 攝
果洛水系有被譽為菩薩河的黃河以及瑪柯河、多河、聶河、薩河、闊河、東河、右河、降河、朵河等三十六條河流。這些河流在崇山峻嶺之間或洶涌澎湃、奔流不羈或湍流迂回、深不可測或在綠原淙淙流淌、波瀾不驚,這些水流都是滋養生命沃土的甘露——“八功德水”。其中黃河流域全長7600多公里, 水能資源居所有水流之首。
果洛州的湖泊有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卓陵湖、東日黑湖、衛日魔湖以及上中下哇雄咸湖、聶葉措查、久吉西湖、上下鄂湖、瑪龍措甘湖、惹夏措姆湖、聶甘瑪馬沃措湖、措曼銀州卡爾曲藥湖、李毛東炯尕日毛湖等,如松石般碧藍清澈。三百六十處海湖以及咸水湖各姿各態狀如明鏡、花朵、琴瑟、牛羊、樹木,而漢文文獻記載遠多于這個數量。據說,目前僅在瑪多縣境內的湖泊就已超過一千處,號稱“千湖之縣”。
果洛寒冷的北部疆域有嚴寒難耐、風力強勁的天氣;地勢相對低回一些的地方也有著與內地一樣的區域性溫潤的小氣候。正如學識淵博的嘎都所描寫的那樣:“高處的果洛是滿目綠油油散發藥香的植被草原引人入勝;低處的果洛林木森森蔥蘢蓋野奪人心魄;有作物繁茂而益顯肅穆的季節;有氣流干澀大地生硬的冬日;雪花霏霏冰封天地,糙風習習斷路人腸”。
果洛大地滋養的動植物包括家畜的種類不勝枚舉。地表以及地下的礦藏豐饒富足不一一贅述。與山水臍聯的野生動物譬如野驢、野牦牛、雪豹、沙狐,另有果洛班瑪原始森林的金絲猴、林麝、林犢、扭角羚等珍奇動物;更有藥用價值極高的冬蟲夏草、羊肚菌、桑葚、久治綠絨蒿、雪茶等。值得一提的果洛還有世上罕見的、獨一無二的燕雀科鹀屬的藏鹀鳥。
?
果洛山水 肖巴 攝
另有原生態文化譜系中寄生于上述崇山峻嶺中的子民,如神、地煞、龍族等八部眾生;還有浮游于湖泊中神牛之屬;果洛瑪爾地的哲羅鮭和被稱為“子爾”的水中大型動物以及人跡罕至的荒原中出沒的野人;還有傳說中被稱為“迷拉代子兒”的長發白面形象的小矮人;有被稱為“曼毛”善于使用火的整天啼泣的婦人;北部曠野有傳說中幫助獵戶的被稱為“阿德李毛”的美女;有被稱為“雜加姆潑惹”的在云霧山中出沒尾隨羊群的嬌艷歌女;也有深居崖壁和洞穴中時隱時現長發長指甲的、以老人面目出現的佛教聲聞弟子“念特郭布”。
果洛山水文化中祭祀神靈的歷史悠久,與藏族族源緣起以及西藏王統傳承相關。學者卡爾梅·桑丹認為,藏族第一代贊普聶赤贊普與創世紀九神原本是神人嫡傳的兄弟。史書《果洛族譜》記載有祭祀山神的古老習俗,可見藏族先民很早就有祭拜神靈的生活習俗。果洛祈禱祭祀山神的風尚古已有之,阿尼瑪卿山神在藏傳佛教“前弘期”——在蓮花生大師沒有調伏前是苯教山神的形象也未可知。根據《貝若雜那指南》中的記載,可知早先阿尼瑪卿即已成為被薈供祭拜的對象。同理,果洛族群共同的靈魂寄托年保玉則被人稱為果洛山也是在很早的時候包括龍欠塔日哇堅措、朱拉加時代即已確立。早先的人們特別是藏傳佛教認為山水神祗只不過是六道輪回中爭強好斗的成員阿修羅,只是有漏五蘊者有點超出平常的小智慧和能力而已;也有人認為其中部分山神是很早就得道并且立誓為佛教事業和善業積德的正人君子。
?
果洛少女裝。程強 攝
果洛藏族因為喜歡故土而倍加珍愛的意識天生具備,他們主張不隨意掘地伐樹、挖草動土、污染水源,不焚燒惡臭的東西等;在山神附近忌諱展示生肉、血腥、裸體,忌諱發出喊叫等不敬的噪聲;也不能在隨便什么地方煨桑;出門在外,在野地選擇支鍋灶要避開鮮花盛開的綠地,而一般選擇在斷崖、灘地上;水源和泉水是大地之上造化的恩賜,人們一般會帶著花、熏香等五種供物點供水源和泉眼;為了防止污染水源,人們也會在離開水源的一段地方舀水汲水;在高山上采藥首先也要做消罪謝恩的儀式,而且規定只有三分之一的男性可以采掘藥材……
藏族很早就有神山圣湖神樹的概念,更有舍命環保的傳統,這一傳統在民間故事中也體現。《格薩爾王傳》中說:“草上果實累累,抖落它需要用酥油養育;草桿露水亮晶晶,草籽墜落用絲綢綁;草根有酥油沉淀,根子折了用茶扶;遼闊的灘地有沼澤,沼澤地里草木高,雄草頭耷拉用金筷子扶,雌草頭耷拉用銀筷子扶;清水臟了用牛奶澄;路面沖毀了用絲綢填;石頭有縫隙了用酥油抹”等口碑言傳很多。另外,傳統的文學也處處有山水文化印跡:如 “花兒花蕊的秀發,蜂鳴嚶嚶的歌喉”“云霞是彩虹的橋,布谷鳥是琴弦的演奏家”等響亮的詩句如飛雪漫天……
沁人心脾,動人心魄,不斷引發希望與贊美、吶喊與歡呼是山水文化;煨桑、山浴、揚風馬、拉天索、轉神山無一不圍繞山水文化;訴諸歌詠、見聞記述、說唱流傳的無一不是山水文化;另,依山傍水的寺院及佛事活動、百姓的生產生活皆與“山水文化”唇齒相依……這才構成了豐富有趣的人間百態。(譯 / 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