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這撲面而來的人間煙火
2019-01-31 來源:阿壩日報 作者: | 分享: |
?
?
?
?
?
?
?
小河古城位于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小河鄉,距離世界自然遺產黃龍風景區四十公里,距離九寨溝一百六十公里,是四川省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明代千戶所古城,該城建于明洪武11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城墻東西長680米,南北長765米,厚度4.9米,墻高4.45米。城開四門,皆是用石條砌成的拱形,青石砌成門墻,顯得厚重而古樸。在東門之外,還建有包山外城,將城東的翠屏山環抱其中。
■楊友利 龔紹珍
清明時節,回了趟家鄉——那靜臥在涪江源頭的一方小城——小河古城。行走在灑滿陽光的青石街道上,古城內古老的記憶猶在,卻也在歲月的風蝕中漸漸剝落了原來的顏色。那長滿萋萋荒草的古城墻,是歷史,也是未來,被記住,也被遺忘。承載著歲月的厚重,在行色匆匆中書寫著歷史。
行走在這小小古城內,可以說,她,沒有老,因為一如往常的生活之中依然顯得熱鬧。也可以說,她,正在老去,因為時光無情,古城、街道、房屋、水溝,刻滿了歲月的經歷,滿載著世間的滄桑。
清代小河詩人楊樹芬有詩贊曰:
翡翠屏張草滿坡,樵夫閑唱出煙蘿。
影隨狹徑臨風細,聲遏行云向晚多。
欲覓圍棋窺勝負,權依密樹任婆娑。
歸來再整鐘期調,不覺前頭已爛柯。
這就是歲月,拂去歷史的斑駁,沒有什么特別。這就是你,是我,是我們的生活足跡。在這里,有背著背篼的農人,有賣著老棉鞋的客商。春種土豆,夏磨水粑,秋掰玉米,冬收蘿卜。在年復一年不變的生活中,有著你的童年,有著我的過去。
古老的街道雖有一絲冷清,卻也擋不住偶爾的喧囂,喧囂的街頭也不能掩蓋歲月的印跡。青黑色的瓦片和黃褐色的木屋,在長著青苔的青石街道兩旁一字排開,一條小小的水溝在街邊靜靜流過。南北走向的街道正好朝著冬天太陽的方向,老人們坐在門前木墩上悠閑地曬著太陽。偶爾走過的行人,臉上并沒有城市人們的緊張與匆忙,這些熟悉的街景便是這座古城本來的模樣。
漫步于街頭,天空湛藍如舊,卻不知何時多了這密密麻麻的電線和矗立的水泥樓房。也許,這也是古城,這才是你我熟悉的樣子。無論多少老屋消失,無論多少新居落成,古鎮依然是一如既往地平凡,也依舊緩緩訴說著他的故事。
中街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巷,連通著西門外的河壩。巷子不寬,卻通向城外。巷口的石墻和對面學校的樓房形成鮮明的對比,而當褪去浮華,這樣的組合卻又顯得靜謐,而巷口天井的老屋也少了些歲月的惆悵。蒼老的面孔背后是當年的神采飛揚,依稀可見的還是那每日的柴米油鹽,依然鮮活的還是流傳在每個角落的傳說與故事。
古城內的人們在城內悠然過著數百年不變的生活,述說著松龍茶馬古道上流傳千年的傳說,以最為封閉的生活樣式守候著一個傳統的鄉村文明樣本。
走到小河古城的盡頭回望,陽光穿透家家戶戶的炊煙在街道上空劃過一道道光柱,回頭看的片刻有一些風霜,時代變遷中,不變的是故鄉的模樣。老街,老人,老屋,是屬于那個年代青瓦木梁的淡淡憂傷。曾經的繁華變成今天的寧靜,拂去歷史的滄桑,是撲面而來的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