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地震兩周年,記者實地回訪:美麗新九寨加速“生長”
2019-08-09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 | 分享: |
記者在現場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程文雯 徐中成?攝影?何海洋)
8月7日,大雨之后的九寨溝迎來明媚晴天。
驅車進入景區,寬敞的柏油馬路一直向里延伸,兩邊的高山青翠欲滴,湛藍的天空上,白云層層舒卷,一只膽大的松鼠,呲溜一下從馬路中間穿過,鉆進樹林。
盡管經歷了地震的創傷,眼前的九寨溝,依然是美到窒息的童話天堂。
樹正群海
剛進溝口前行幾步,就來到九寨溝秀麗風景的大門——樹正群海。盡管剛剛下過大雨,海子的水依然碧藍如玉,美不勝收。
群海旁邊,是九寨溝景區重新鋪好的木質棧道。這條棧道也將成為景區重新開放后,游客步行的主要通道。目前,景區內從溝口到長海的木質棧道已鋪設完畢,準備迎接游客的到來。
諾日朗瀑布
剛開車門,就傳來轟鳴的水聲。震后兩年,諾日朗瀑布比震前還要壯觀。
諾日朗瀑布瀑寬270米,高24.5米,是我國大型鈣華瀑布之一,也是我國最寬的瀑布。藏語中諾日朗是偉岸高大的意思,諾日朗瀑布的意思就是“雄偉壯觀的瀑布”。
受“8·8”九寨溝地震影響,諾日朗瀑布巖層出現了局部崩塌,瀑布上方出現了長16.8米、寬50厘米的裂縫。水流一度不復往日。
但兩年過去,通過大自然的自我修復和生態“補妝”,如今在記者眼前,諾日朗的激流飛騰而下,水勢洶涌,白浪翻騰,這處中國最寬的瀑布依舊不負盛名。兩年的時光,讓這里比震前還要壯觀。
五花海
向景區深處走,記者一行來到寧靜澄明的五花海。在同一水域中,鵝黃、墨綠、深藍、藏青各種色彩繽紛交錯,絢麗多姿。岸上茂密的樹林倒映池中,與水下的沉木相互映襯,既靜謐又絢爛。
樹正群海

綠色基因
諾日朗瀑布
還沒下車,耳畔就傳來嘩嘩的水流聲。走近細看,多道瀑布水流如銀河瀉下,蔚為壯觀。8月6日,九寨溝景區,記者眼前的諾日朗瀑布,比震前更加壯美。
景區外,連接漳扎鎮和九寨溝縣城的川九路正加快重建。沿白水河而下,兩段特色鮮明的騎游步道已初步建成,讓高山峽谷中的城鎮更具現代氣息。
要高質量推進九寨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和發展提升,努力建成推進民族地區綠色發展脫貧奔小康的典范,讓災區群眾早日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九寨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作出的重要指示,省委出臺加快建設美麗新九寨的決定,從生態環境修復、地質災害防治、景區恢復與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重建、城鄉住房重建五個方面,擘畫出美麗新九寨的宏偉藍圖。
萬眾一心凝聚浴火重生的磅礴力量。在面臨環境容量有限等現實困難的情況下,九寨溝感恩奮進,修復山川、重建家園、完善基礎、升級產業……在加快災后恢復重建的同時,高質量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震后兩年,砥礪奮進七百多個日夜,美麗新九寨的藍圖正一天天變為現實。
生態環境總體質量基本達到震前水平
在九寨溝景區,讓記者驚喜的不僅有飛流直下的諾日朗瀑布,還有藍色透明的五花海,美麗的樹正群海……“經過大自然的自我修復和生態修復,現在景區內的景點已基本穩定。”景區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
樹正群海。
美景歸來,令人振奮。兩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讓童話世界九寨溝“受傷”。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和全球著名景區,九寨溝如何“補妝”,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
這是一道世界級的考題。九寨溝重建,困難重重。世界自然遺產地遭受地震破壞在國內尚屬首次,沒有成熟的重建經驗可以借鑒。
在九寨溝縣委副書記、副縣長劉今朝看來,與“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蘆山地震不同,九寨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新發展理念的一次重要實踐,也是以生態修復保護與旅游業提檔升級為重點的一次特殊實踐。
沒有路,就蹚出一條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九寨溝地震災后重建積極探索世界自然遺產搶救、修復、恢復、保護新模式。
在具體實踐中,作為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創新實踐基地之一,九寨溝縣專門成立生態文明建設組,調集環保、規劃、旅游等領域68名專家,對每個項目同步開展空間規劃審查和生態文明建設審查,確保重建項目既符合科學規劃,又滿足生態文明建設和全域旅游發展需要。“生態審查不過關,一律不準開工。”
在九寨溝景區黑角橋左岸百多米高的滑坡治理點,為保護峭壁上的30多棵樹,在安裝防護網過程中,項目施工方全程不搭腳手架,從云南請來38名“蜘蛛人”,在有樹的地方采取破網的方式來守好景區的一樹一草。
景區外,九寨溝縣于去年1月率先啟動了震損林清理。同時采取人工治理與自然恢復相結合的方式,優先啟動震損林植被恢復項目。目前,全縣已完成保護區外震損林植被恢復1.84萬畝,修復珍稀動物棲息地1.85萬畝,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12平方千米,生態保護基礎設施恢復全面完成,生態環境修復保護任務基本完成,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
“這意味著,九寨溝縣的生態環境總體質量基本達到震前水平。”九寨溝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張量說。

九寨速度
重建任務完成兩個75%以上
“搞快點!搞快點!”8月6日,川九路建設工地上,負責鋪路的工人似乎有些著急,“前兩天下雨,耽誤了。”當天天剛放晴,兩臺鋪路車就同時開始作業,不遠處,裝載車、大型運輸車來回穿梭,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
去年3月,為確保這條交通動脈順利貫通,當地還專門舉行了川主寺至九寨溝縣城段公路災后恢復重建工程建設誓師動員會。
漳扎小學重建項目已正式竣工。
公路向大山深處延伸,不遠處的漳扎鎮上,經過7個多月的重建,漳扎小學重建項目已正式竣工。這家由九寨溝縣專門請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設計的新學校,層疊起伏、青瓦白墻、半開放的三合院空間,將整個漳扎鎮周圍的美麗山水都變成了孩子們的大花園。今年9月開學,嶄新的教室里將重新響起瑯瑯讀書聲。
交通、市政、教育、醫療……災后重建中,一個個項目的落地,成為九寨溝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跨越提升的重要抓手。截至8月7日,災后重建中,以九寨溝縣作為實施主體的111個項目已全部開工,累計完工項目84個,完工率達75.6%;累計完成投資23.5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76.4%。
九寨溝國際醫院(國際旅游應急醫療保障中心)。
重建項目數量多、前期程序多,加上項目建設難度大,遺產地和保護區要求高、高山峽谷次生災害多,地災等導致交通建設項目難度大,短短兩年跑出項目完工率和投資完成率雙雙超過75%的“九寨速度”,并非易事。
破解前期程序多的難題。九寨溝縣重建辦專門設立要件辦理小組,會同國土、發改、住建等相關要件辦理部門成立要件辦理小組,實行集中辦公“一站式審批”,大大縮短了審批時間。“漳扎小學和其他8個項目打捆,在要件辦理小組實行并聯審批等運行模式后,僅用69天時間就完成了項目從審批到招投標的程序。”漳扎小學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而在重建以前,完成這9個項目所有前期要件大概需要8個月。
創新項目推進“領導包項、片區指揮、行業負責”機制,由責任領導統攬重大項目建設,九寨溝設立漳扎鎮和南坪鎮兩個片區指揮部,協調解決項目推進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截至8月7日,所有重建項目應辦理要件1047個,已辦結1036個,辦結率99%,累計支付資金11億元。
鏡海。

全域提檔
九寨溝縣不只有九寨溝
在漳扎鎮漳扎村,一棟三層高的藏式新房內,紅色的“囍”字特別扯眼。
房屋的主人叫澤仁尕讓,是九寨溝縣一名土生土長的藏族小伙。今年5月,他在重建好的新房里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結婚。
新婚不久,小兩口開始商量在自家房屋中騰出4個房間,做藏式精品民宿。澤仁尕讓說,搞旅游,將是他人生中準備干的第二件大事。
災后恢復重建絕不僅僅是“復原”,更是災區產業結構的優化、發展能力的升級、藏區民生的改善。
由于九寨溝名氣太大,景區的強大光環一度產生了遮蔽效應,九寨溝縣其它旅游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這也成了九寨溝縣發展的最大瓶頸。對此,九寨溝縣委、縣政府跳出九寨看九寨,把對旅游產業的全域提檔升級,放在了災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利用災后重建契機,九寨溝縣積極構建“三廊四區”全域旅游格局,加快推進中查溝·魯能勝地、甘海子生態文化旅游區、神仙池生態旅游區、勿角民族生態旅游試驗區等景區景點建設。
樹正瀑布。
與此同時,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和商、養、學、閑、情、奇”12個要素,九寨溝縣全面做好旅游要素配置與提升。以“閑”為例,考慮引入旅游商業綜合體,目前,包括探索頻道在全球落地的第三個項目就在九寨溝縣,還有徒步探險、馬幫騎游等文體旅融合業態。
“最終目標是要把九寨溝打造成世界級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實現從觀光游到度假游再到休閑游的轉變。”阿壩州委常委、九寨溝縣委書記羅智波說,以后到九寨溝縣旅游,不僅有九寨溝,還有金絲猴樂園、熊貓谷、神仙池、甘海子、千年古藏寨、中查溝等各類景區景點,保證玩一周不重樣。
這也讓漳扎村281戶村民搞旅游的信心大增。漳扎村村委會主任楊春也沒有閑著,一直琢磨如何對全村客房進行改造提升,讓游客有更舒適的體驗感,來了就不想走。“下半年,準備帶村民出去考察學習搞旅游民宿接待。”
犀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