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青海湖
2019-08-11 來源:半月談 作者: | 分享: |
風輕云淡,水天一色。蔚藍的湖泊在天空掩映下平靜如一面鏡子,沉靜而深邃地鑲嵌在草原上,普氏原羚的身影不時掠過。
這是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兩億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后來因地殼變動,海底升起、海水退去,逐漸變成了陸地。時光更替,隨著周圍山脈繼續抬升、湖盆下沉,這里被完全封閉,不斷鹽化,最終留下了舉世聞名的咸水湖。
國家榮譽刻入DNA從青海省會西寧市向北驅車約百公里,金銀灘草原上鮮花盛開,百鳥飛翔,牛羊群星星點點。 當地人以“金銀遍地”來形容這片膏腴之地。讓人想不到的是,這片草原上曾有過一個神秘的軍事禁區——221廠。上世紀50年代,我國的第一個核武器研制、試驗和生產基地選址這里,新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先后在這里研制成功。 地處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境內的金銀灘草原海拔約3200米,四面環山,地勢平緩,周圍丘陵連綿,人煙稀少,適合進行爆轟試驗。 歷史不會忘記,1958年的冬天,浪漫的金銀灘草原上演了一幕史詩般的遷徙。這一年,金銀灘草原1279戶6700余名農牧民備鞍打馬,為了核事業讓出了熟悉的草原。“老一輩人說,牧民們大都遷居至100多公里外的祁連、剛察等縣,搬遷時正值寒冬臘月,不少牛羊凍死了。”海晏縣青海湖鄉達玉日秀村村民德吉說。 就在牧民們趕著牛羊離開故土的同時,大批科研專家、技術人員、干部、工人從四面八方來到金銀灘,以3頂帳篷起家。之后,一個水、電、暖、路齊備,集科研、生產、生活為一體的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在草原上拔地而起。自此,這片占地1170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區便與祖國的和平與安寧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尤其在1962年,105名高、中級科技骨干隱姓埋名進駐青海高原,開始了自力更生的創業史。
廠爆轟試驗場原址葉俊東/攝
更有杰出的科學家付出了寶貴的生命。1968年冬,科學家郭永懷搭乘的夜航飛機失事,人們在飛機殘骸中找到了郭永懷和警衛員牟方東已經燒得面目全非的遺體,他們緊緊抱在一起,護在兩人胸前的絕密技術資料完好無損……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一朵蘑菇云猶如怒放的花朵,在新疆羅布泊發出一聲撼天震地的巨響。“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多年過去,金銀灘歲月靜好。家國情懷深植在此,“兩彈一星”精神仍激勵著青海湖畔各族人民為了美好生活奮斗不止。 青海湖大部所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存在不少深度貧困地區。隨著脫貧攻堅不斷加強,貧困正逐漸退出當地人的記憶。海北州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末的10.3%降至2017年末的2.39%,低于全青海省2.5%的數值;海南州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14.8%,下降到2018年底的2.6%;貧困人口醫保全覆蓋,牧民們缺醫少藥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與沿海地區不同,脆弱的高原生態難以承載過多工業。如何既保生態又促發展,是和平時代擺在高原人民面前的又一難題。一次次向沙漠發起進攻、一次次抗擊自然的威脅……青海,終于為祖國交出一份“綠色”的“高分”答卷。讓綠色書寫歷史青海湖又名“措溫布”,在藏語中有“青色的海”之意,青海省即以此得名。青海湖以西,是廣袤的柴達木盆地,正因有了青海湖這個“天然屏障”,西部沙漠化向東蔓延的態勢才得以遏制,東部河湟谷地的生態安全才得到保證。 青海湖地區高寒缺氧、氣候惡劣,長期以來,人們不斷與沙塵抗爭,環湖東北岸的一片綠洲便是“證物”。除了對6萬畝沙區常年禁牧封育,環湖地區逐步調整了種樹結構和固沙方式。沙棘營養土坨造林、烏柳截稈深栽造林、容器苗造林等治沙造林技術,使沙化土地從最初的148.6萬畝減少到現在的99.3萬畝。 如今,一大片蒼翠的松樹林已悄然長成,一幅動人的生態畫卷在高原徐徐展開。 到青海湖旅游,當地人一定會提起一種名叫“湟魚”的青海湖特有物種。 產于青海湖的湟魚學名為“青海湖裸鯉”,經過千萬年生存演變,成為一種體長側扁、無須無鱗的鯉魚。高原苦寒的環境使其生長速度十分緩慢,每年只增重1兩。 每年5月底至8月初,從青海湖北岸到南岸的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以及黑馬河,都會出現“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奇觀:成千上萬尾湟魚集結在湖泊大大小小的入河口處,逆著水流向河的上游發起沖擊。
2019年4月,封凍的青海湖迎來開湖期 張宏祥/攝
“老一輩人都說,湟魚曾救過青海人的命。”58歲的海北州剛察縣泉吉鄉新泉村村民孫生珠回憶,上世紀60年代初我國遭遇三年自然災害,湟魚一度成了當地群眾的“救命魚”。因過度捕撈,湟魚資源量驟減至2600噸。 曾經魚救人,如今人救魚。為保護湟魚,從上世紀80年代起,青海省政府連續5次實施封湖育魚,如今,湟魚資源已恢復到8.8萬噸。 “保護青海湖,就是保護自己的家園。”昔日青海湖南、北兩岸的十余個打漁村如今都已轉型。當地村民在自家門口辦起了畜牧養殖合作社,靠打漁為生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海北州委常委、海晏縣委書記董玉毅表示,目前當地的生態保護將實行“五步走”,即通過生態系統的修復、生態問題的整治、生態景觀的建設、生態價值的實現和生態機制的建立走綠色發展之路。 多年的生態保護已見成效。每年秋冬季節青海湖北岸的仙女灣,成群的大天鵝棲息在這片優美的高原草甸濕地上。走上湖邊的棧道,只見幾只棕頭鷗盤旋在空中打量著湖中攢動的湟魚,突然一頭扎進平靜的湖面,“美味”入口。 如果說青海湖是青海的“水塔”,那么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區,便是“中華水塔”。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世界高原生物基因庫。昔日,當地草原、河湖等生態系統發生大規模退化,野生動物蹤跡難覓。近年來,當地正努力吸收借鑒西方國家工業化時期的做法,通過建設國家公園來管理保護境內自然資源。 2005年至2018年,中國在這一區域的生態保護投入已累計超過180億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生態保護項目之一。古道指引融合開放青海湖是雪域高原上的一顆明珠,是世居在這里的人們心中的“圣湖”。傳說中,倉央嘉措在押解進京途中經過青海湖畔,在這里神秘遁去。 南北朝時期,由于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堵塞而開辟的“絲綢南路”——唐蕃古道,是中國著名的三大古道之一,經過日月山、青海湖,最后穿越柴達木盆地通往西域。商賈往來,絡繹不絕,見證了會盟、和親、戰爭以及茶鹽、茶馬互市等眾多歷史事件。 時光荏苒,西部歌王王洛賓歌聲中“在那遙遠的地方”,不僅成為熱門旅游景點,還迎來了亞洲頂級自行車賽——“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每年一度的環湖賽從位于絲綢之路南線的青海出發,橫跨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穿越賀蘭山;縱貫唐蕃古道、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和黃河兩岸。這項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國際性公路自行車賽歷年來以碧波浩瀚、鳥翼如云的青海湖為中心,環湖一周達360公里,沿途自然風光雄奇壯美。
第十八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第六賽段賽況張龍/攝
2017年8月20日,隨著一聲汽笛長鳴,青海省首次發往俄羅斯的中歐班列駛出格爾木車站,從阿拉山口出境,途經哈薩克斯坦,最終到達俄羅斯彼爾姆市。班列行程約6360公里,預計用時10天左右,較以前選擇的通過天津港海運節省30天時間。截至2018年10月,青海省已經成功開行4趟中歐班列以及一趟南向通道鐵海聯運班列。 如今,青海是“一帶一路”重要的戰略通道、商貿物流樞紐、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 2000年創辦的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省內外、海內外企業參加,累計招商引資簽約金額超1.5萬億元。 借助“青洽會”等大型商貿平臺,青海省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交流也日益活躍,將青海區位優勢、人文優勢、資源優勢推向了世界,實現了青海對外貿易的持續增長。 2020年,格爾木至庫爾勒的格庫鐵路將建成通車,將極大釋放沿途地區既有運力,促進西部開發及與內地的交流,也將進一步完善我國內陸與中亞、地中海等地區的陸路運輸通道。 夕陽西下,貫穿我國東西、有著“鋼鐵絲綢之路”之稱的蘭新高鐵緩緩駛入海北門源縣一片油菜花海,半小時后,人們便可從草原“穿越”回西寧,享受現代化不夜城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