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師嘎瑪德勒話唐卡人生 談技藝傳承
2018-05-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 | 分享: |
從昌都市區沿扎曲河而上,一路顛簸山路百余公里,歷時4個小時,記者來到嘎瑪德勒老人家里。這位老人,就是西藏工藝美術大師、嘎瑪嘎赤畫派第十代杰出傳承人。
?
嘎瑪德勒向記者介紹一幅正在制作中的唐卡。吉翔 攝
這里是嘎瑪鄉,歷史上盛行文化內涵豐富而又工藝獨特的民族手工藝,包括唐卡繪畫、銅像鍛造等,是名符其實的“民族手工藝之鄉”。
初見嘎瑪德勒,他衣著樸素,鞋子上沾滿灰塵,儼然一副農牧民打扮。古銅色的面孔,額頭和眼角爬滿皺紋,但眼睛深邃、有神。雖年歲已高,依然精神矍鑠。
嘎瑪德勒帶記者走進二樓一間徒弟的畫室,在簡單參觀徒弟作畫之后,他又帶記者下樓來到一樓一名徒弟家中,我們在這里聊起了他的唐卡人生。
嘎瑪德勒出身于唐卡世家,自幼跟著舅舅學習造像度量經,他的父親則教他如何畫線條和涂色。
嘎瑪德勒5歲開始學習唐卡理論,8歲學習畫唐卡,光是基礎部分度量經就學了6年,并于16歲出師。經過八十載藝術錘煉,老人家如今已桃李滿園。現在,他的孫子丁增平措已成為西藏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
嘎瑪德勒展示唐卡畫冊中的度量圖。吉翔 攝
雖已86歲,但嘎瑪德勒的生活仍很有規律。早上5點起床,為經堂佛像供水,在念經研究經文后,他會來到徒弟畫室指導作畫,隨后自己再繪制唐卡一到兩個小時,到了下午老人還會再給徒弟作一些指導。
嘎瑪德勒廣收徒弟。據其介紹,截止目前收了大概500多個學生。多的時候有四五十個。這些弟子學習多久都可以,并且吃住免費。
嘎瑪德勒說,畫唐卡首先要學習經文,然后再加上老師的指導。他尤其重視傳統度量經的教授。談及度量經,老人仿佛把我們在座的記者當成了自己的徒弟,饒有興致地給記者介紹著。如果不是陪同翻譯的打斷,沒準老人會給我們講述一個下午的度量經理論。
談起學徒,嘎瑪德勒說,“自己到哪里都會教唐卡,并且無區別對待”,一視同仁。不論什么樣的學生,他都會把技術教出去,“只要能教的都愿意去教”。
嘎瑪德勒特別強調,學徒要能吃苦,要努力去學,想法也很重要,不用心是學不會的。
最初的唐卡師傅都不將技藝傳承給女性,但嘎瑪德勒沒有這樣做。在談及女徒弟時,老人很自豪,稱自己也培養出非常不錯的女徒弟。
他舉例說,有一名女徒弟已經在大學的藝術學院當副教授。憶起這名徒弟,老人說,“了不起”,她的畫作別人看了都覺得像自己的作品。
?
嘎瑪德勒的弟子正在繪制一幅唐卡。吉翔 攝
采訪中,一談及技藝傳承,嘎瑪德勒臉上就頻頻流露出欣慰的笑容。在他看來,“自己的目的就是把學生(繪畫)帶好,把嘎瑪嘎赤(畫派)傳承好。”
嘎瑪嘎赤畫派于16世紀創立,與其他唐卡畫派相比,有自己獨特之處。該畫派受漢畫的影響,注重抒情寫意,設色淡雅清麗,多用重彩烘染,講究顏色對比,結構嚴謹,畫面整潔,勾勒人物衣紋較為細膩,人物神態生動。
2009年昌都市卡諾區為嘎瑪德勒出版了一本精致的唐卡畫冊書,完成了老人的一樁心愿。老人當即拿出這本畫冊,向記者展示這本融老人一生心血的大作,愛不釋手,如數家珍。
記者翻閱該書,里面滿是藏文唐卡理論,書中的草圖都是老人自己所畫。嘎瑪德勒翻出一張張佛像的草圖,向記者介紹度量經在唐卡繪畫中的基礎性、重要性。
在被問及這門藝術傳承的最大難點時,嘎瑪德勒認為,最難的就是學好度量圖。通過采訪,我們得知,老人最注重的就是唐卡傳統度量的傳承。在他看來,這是該派唐卡的精髓,畫作須嚴格按照祖輩傳承的比例來做。
采訪最后,記者問嘎瑪德勒,您愿不愿意走出國門,將唐卡藝術介紹給更多的外國人所了解,嘎瑪德勒給出了很肯定的回答:“愿意去!”
他說,“如果有機會去外地走一走,自己一定把唐卡的來龍去脈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