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入門 三年初成 扎西吉彩手藝人在“敲打”中堅守
2019-05-23 來源:中國西藏網 作者: | 分享: |
圖為扎西吉彩金銀銅器廠鍛造的器皿。 攝影:趙耀
中國西藏網訊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南部的扎西吉彩金銀銅器加工廠臨街而建,走進廠區,叮叮當當的“敲打”聲與門外的車水馬龍相得益彰。
在鍛造車間內,7名手工藝人各司其職,負責著不同的工序,一件件美輪美奐的工藝品在他們手中華麗轉身,他們也在不斷的“敲打”中堅守傳統,傳承著古老的技藝。
他們的手藝已有多年的傳承,早在七世班禪丹白尼瑪時期就建立了加工場地,那時專做寺廟用品。也將扎西吉彩這個在西藏享有盛譽的手工藝品牌擦得更亮,產品遍布西藏各地。
圖為扎西吉彩金銀銅器廠鍛造的器皿。 攝影:趙耀
扎西吉彩憑借悠久的歷史和精湛的制作工藝,曾參加修建扎什倫布寺兩座班禪靈塔工作,并參加了很多著名寺院如甘肅拉卜楞寺和山南桑耶寺、拉薩甘丹寺、青海塔爾寺、江孜白居寺等區內外寺廟維修和修復工程。
“想成為這樣優秀的手工藝人必經一段反復敲打、不斷炙烤的錘煉。”扎西吉彩金銀銅器加工廠廠長拉瓊說,“1年的學徒才能剛剛入門,3年的學徒才能勉強做出合乎規格的產品。”
圖為扎西吉彩金銀銅器廠手工藝人。 攝影:趙耀
作為學徒首先是圖案練習,即在師傅畫好的圖案上,用筆進行描,大概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然后,開始在紙上畫,要求能原模原樣地畫出老師所教的各種圖案,這個過程有長有短,因人而異。
期間穿插著力量和準度練習,要保證在一塊銅皮上反復敲打,力度務必均勻,誤差盡量最小。這個過程主要是要反復練習各種不同的手法、姿勢、力度、準度等,一直到可以熟練地在一張銅皮上隨心敲打。
圖為扎西吉彩金銀銅器廠手工藝人鍛造器皿。 攝影:趙耀
待差不多掌握后,開始在紙上用鋼針扎空,用漏粉法將圖案放樣到廢料上,并用木炭條重描輪廓線,之后就可以開始雕刻,用鏨子沿著炭筆的線條打出輪廓,這時需要邊雕刻邊給師傅看,請師傅指導,如果做不好就要經常返工。
等基礎技藝全部掌握后,學徒才會上手銀器、金器的鍛造工作。拉瓊說:“這主要是為了降低學徒期間的殘次品率,也為了節約成本,減少浪費。”
就是這樣的常年鍛煉才能達到扎西吉彩的技術要求,而一個頂尖的手工藝人至少需要十幾年的反復練習和揣摩改進。
圖為扎西吉彩金銀銅器廠廠長拉瓊指導學徒。 攝影:趙耀
“成為一名頂尖的手藝人,勤學苦練是前提,更重要的還是天分。”拉瓊不無感慨地說,“有些學徒在學業過程中做出的產品甚至比老師還要好。”
隨著近些年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當時尊貴的金銀器皿不再是上層人士、寺廟的專用物品,更多的都進入了普通百姓家中。
基于此,扎西吉彩更多向日常器皿用具方向發展,堅持純手工鍛造,產品供不應求,經濟效益也一直很好,廠子規模逐漸增大。器物的造型、圖案更加自由化,傳統的技藝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和發展。
圖為扎西吉彩金銀銅器廠鍛造的器皿。 攝影:趙耀
由于扎西吉彩的巨大聲譽和突出貢獻,扎西吉彩金銀銅器鍛造技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拉瓊也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同時扎西吉彩金銀銅器廠被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
受現代工業生產體系沖擊,加上生產周期過長,一般需要3個月左右甚至更長,培養學徒成本極高,全程純手工打造造成生產效率和規模受限,整體而言,扎西吉彩金銀銅器廠生產的器皿成本居高不下,利潤微薄。
即便如此,拉瓊仍然不改純手工打造的初衷。他說:“如果引進工業化流水線,產品就失去了純手工打造的質感,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拋棄。”
圖為巴桑扎西。 攝影:趙耀
今年28歲的巴桑扎西已經來到扎西吉彩3年了,他享受著包吃包住的福利待遇,每年還有9600元的工資,而在學徒階段他還沒有能力為工廠帶來利潤。像他這樣的學徒還有很多,拉瓊廠長是用自己的全部熱愛來堅守這份傳承。
面對這樣的困境,日喀則市文化局非遺科科長旦增卓嘎說:“我們一直想方設法為扎西吉彩金銀銅器廠找銷路,鼓勵并幫助拉瓊前往區內外參加工藝品展銷會,將產品賣向全國各地。”
旦增卓嘎表示,日喀則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17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4名,非遺工作的長期性和迫切性始終牽動著從業人員的心。
圖為扎西吉彩金銀銅器廠鍛造的器皿。 攝影:趙耀
近年來,日喀則市創新工作舉措,推進保護傳承。成功舉辦兩屆日喀則市藏戲唱腔比賽,選派優秀民間藏戲隊參加歷屆藏博會、拉薩雪頓節、珠峰文化旅游節等重大節事藏戲展演活動,組織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銷活動,江孜卡墊織造技藝、扎西吉彩金銀鍛銅技藝、拉孜六弦琴制作技藝、藏族鍛銅技藝等4項技藝入選文化和旅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采訪結束,巴桑扎西和他的老師拉瓊一起回到了小屋,叮叮當當的“敲打”聲再次在院子里響起。(中國西藏網 記者/趙二召 趙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