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縣吞巴鎮傳承發展藏香產業做足做好人文旅游
2019-09-23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作者:李斯睿 米瑪 裴聰 汪純 | 分享: |
圖為工匠利用水磨將柏樹打成木漿。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攝
沿著318國道向西行,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距拉薩120公里左右一處世外桃源般的小鎮便在暗香浮動中映入眼簾。近日,“天河兩岸看西藏”新媒體采訪組一行驅車來到被譽為“藏文鼻祖之鄉、水磨藏香之源”的尼木縣吞巴鎮實地探訪。
藏香制作工藝代代相傳
剛走進吞達村,就看到房屋散落在山谷之中,遠處雪山融水形成一條條小溪,從村子中穿流而過。溪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用于研磨藏香原料的水磨,正在以水為天然動力磨制藏香原材料。
72歲的索朗羅布正熟練地晾曬自己制作的藏香原料——柏木泥磚。改革開放前,他曾在吞達村擔任小學藏文代課教師,1994年開始,索朗羅布先是務農,期間,他學會了制作藏香的技藝。“以前生活條件不好,制作藏香對于家庭生活的改善有很大幫助?,F在除了自己投入的材料錢,每月純收入5000多元。”
采訪期間,記者有幸觀看了藏香原材料制作的初步工序。只見制作者先是把柏樹干鋸成去皮小段,中間打孔,然后用木楔子緊緊插上,將木楔子嵌入水車搖臂,在水車帶動下,柏木段在鋪著石板的槽中被磨成木泥。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時往槽里加水,避免已磨成的木粉隨風吹散。
來自四川從事藏香生意的嚴先生不遠千里來到吞巴鎮挑選藏香?!澳崮静叵氵€保留著傳統的藏香制作工藝,且在制作過程中不傷害生物,原料配方獨特,具有殺滅細菌等功效?!睋私猓叵阍牧虾茇S富,以柏樹主干為主料,再配以藏紅花、麝香、白檀香、紅檀香、紫檀香、水安息等28種香料,按適當比例搓揉而成。
除了堅持純手工制作藏香,代代相傳也是手藝延續下來的重要方式。盡管自己僅做了6年的藏香,但索朗羅布把手藝傳給了兒子米瑪扎西,后者從12歲就開始制作藏香,并把成品放在網上銷往區內外。
藏香產業健康發展
“吞巴鎮每家人都會制作藏香,制作手藝卻參差不齊,曾出現惡性競爭的情況?!薄∧崮究h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博告訴記者,為了進一步整合資源,促進產業規范化,幫助老百姓增收致富,讓更多群眾走上產業脫貧的道路,吞巴鎮在2016年成立了第一個以藏香制作、銷售和工藝展示為一體的企業——尼木吞巴藏香凈土產業有限公司。
從事藏香制作30多年的歐珠告訴記者,“我從小就跟著父輩學習藏香制作技藝,以前主要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制作、銷售藏香,銷路有限,賣不上好價錢,家里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睔W珠說,自從村里成立了尼木吞巴藏香凈土產業有限公司,他和鄉親們都加入其中,現在我們在家門口就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實現了脫貧致富。“現在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那么好,憑著自力更生的意志和勤勞的雙手,踏實搞好藏香產業,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文博表示,尼木吞巴藏香凈土產業有限公司目前吸納了建檔立卡貧困戶30戶,經營過程中,堅持以黨建引領,通過“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行股份制自主經營,并建立“四大機制”積極引導和鼓勵群眾參與到藏香生產中來,實現增收致富。在公司收益分紅方面,2018年該公司人均分紅1.8萬元。據介紹,吞巴鎮目前一共有四家藏香合作社。
隨著西藏旅游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尼木藏香成為許多“愛香”之人在創業路上的首選文創產品之一。當地農牧民合作社也隨之瞄準文創產品與體驗市場,讓藏香文化以新的傳播方式,走進千家萬戶。
據了解,吞巴鄉藏香制作工藝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吞巴藏香已在2013年申請成為國家地理保護標志產品。
“文香故里”做足人文旅游
尼木吞巴景區所在地是藏文字創始人、藏香創始人吞彌·桑布扎的故鄉,景區內至今仍完整的保存了吞彌·桑布扎故居、經堂、吞巴莊園等古建筑。
據了解,吞達村整個規劃以“藏文鼻祖之鄉、水磨藏香之源、幸福和諧之村”為定位,緊扣吞彌·桑布扎為代表的藏文與藏文化特色,傳承弘揚水磨手工藏香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農業生產與農村生活、歷史保護與旅游開發、工藝傳承與經濟發展有機融合。
牢牢把握吞巴現有核心資源,將文化與旅游資源完美結合。文博告訴記者,一方面是建立藏文字和藏香博物館,宣傳藏香、藏文字對西藏文化的重要影響。另一方面是展示以水磨手工藏香制作工藝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藏香、藏紙、藏雕刻、藏陶、藏靴、藏戲、藏鼓等民族特色產品展示在吞巴景區,傾力打造一條專屬尼木的文化長廊。
目前,吞達村已成為自治區 “拉薩—日喀則”黃金旅游線和拉薩“一環一線”精品旅游線上的關鍵景點,是拉薩七大優先發展旅游區之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區。全村民居外觀全部改造完成,景區功能進一步提升。拉日鐵路從吞達村南部通過,尼木縣唯一的車站就設在吞達村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