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縣:千年古文化迎來新生機
2019-09-24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作者:李海霞 | 分享: |
原標題:【天河兩岸看西藏】薩迦縣:千年古文化迎來新生機
薩迦唐卡、泥塑面具、昆式銀器銅器、八思巴藏香……2019年8月23日,“天河兩岸看西藏”新媒體采訪組來到薩迦縣,走進千年古城,走進薩迦縣民族手工業創業基地,也走進了一個個名頭響當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場。
掌握“主動權”
他為薩迦面具打開市場
薩迦縣地處雅魯藏布江南岸,這里有一個叫夏爾巴的小村莊,55歲的薩迦面具非遺傳承人扎西生活于此。2015年,扎西成立了一家面具公司,但是效益一直都不太好。和很多非遺傳承人一樣,扎西也遇到了同樣的難題——堅持傳統還是創新產品。“一直以來,我們做的面具太傳統,無法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扎西說,“但是我要養活一個公司,就不得不做出一些改變。”
圖為扎西和他的創新面具。
經過一番掙扎,他決定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就這樣,借助旅游的東風,做了一些個頭較小,適合用來做裝飾的面具擺飾,備受游客青睞。但其實,讓更多人知道薩迦面具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產品創新之后,購買的人多了,收入也翻了好幾番。“一般來說,大的面具價格在3000—5000元之間,像這種小面具的價格是500元左右。以前是按訂單走,定多少做多少;現在是我們做多少就賣多少。”掌握了“主動權”的扎西笑著說。如今他的公司每年凈利潤可達25萬元。
因為信念
有人一路咬牙堅持
其實,能有這樣的轉變,有賴于薩迦縣成立的民族手工業創業基地。薩迦縣民族手工業園區項目于2017年啟動,項目總投資1929.08萬元,包括民族手工業產品展區、生產廠房以及配套相關設施設備,2019年5月投入運營,主要包括唐卡、面具、銀器、銅器、面具等產品的制作。目前由唐卡等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組建的薩迦元巧特色民族手工業創業有限公司經營。“8個非遺傳承人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就業和培訓人數總共達到200人左右。”該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扎西也是在那時候將公司從家搬到了這里。“以前都是在家做面具,空間比較擁擠。”扎西說,“搬到這里后,有了300多平米的空間,而且政府還提供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效益比以前好了很多。”
圖為旦增公司里的銅器手藝人正在制作銅器。
和扎西一樣搬進該創業基地的還有旦增和他的薩迦班智達銅器有限公司。初中畢業后,因為家庭條件不允許,他沒有繼續讀書,而是選擇到一家古建筑公司學手藝,因此接觸到了雕塑、鍛造等技藝。剛開始當學徒的日子很苦,再加上幾乎沒有收入,他很想放棄。“好在堅持了下來。”旦增笑著說。
現在他成了師父,帶起了徒弟,心境卻大不一樣了。“我想讓更多的人繼承這項技藝。”旦增說,“這項技藝不是一兩天就能學成的,但是年輕人都和我當學徒的時候一樣,會因為工資低而放棄,我理解他們的難處。所以現在來我這里學習,不僅不用交學費,每天還能拿到200—300元的工資,還管吃住。”為了這個信念,再苦再難他都咬牙挺過來了。如今,公司年收入在300萬左右。
“他們是我以前的同學,但是外面生意不好做,我就讓他們來這里上班,每天工資是550元。”除了學徒,他的公司還吸納了不少成熟的手工藝人,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
技多不壓身
一位唐卡畫師的致富經
說起邊巴,讓人羨慕的是他在這個創業園里擁有3家公司(唐卡、木工、縫紉)。但他真正的身份是一名唐卡畫師。“最初開這么多公司,完全是為了貼補唐卡公司。”邊巴如是說。因為要畫一幅唐卡可不是那么簡單的事兒,要耗費很多時間。在這期間,他要負責學徒們的所有費用,光靠自己賣自己畫的唐卡是不夠的。為此他自己學木工、學縫紉,去外面攬活賺錢。
圖為邊巴在畫唐卡。
好在,唐卡公司慢慢走上了正軌,隨著訂單數量的增加,收入也在攀升,2018年年收入達到了60多萬,完全能夠獨立運轉了。“內地來的求購者越來越多了。”邊巴說,“但是,畫唐卡急不得。高端唐卡,一位畫師一年最多也只能畫1幅,市場價在五萬左右。普通的一幅唐卡至少也得3個月時間,市場價是四千到五千元。”
隨著收入的增加,不少年輕人看到了希望,主動提出學習畫唐卡。現在邊巴的唐卡公司里10位年輕畫師,他們都來自貧困家庭。
香飄萬家
“互聯網+”下的淘金者
創業基地里有老一輩手藝人的堅持,也有年輕一代追逐創業夢。相同的是,他們都借助
了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堅持傳統還是勇敢創新間做出了抉擇,讓雅江邊上的古老文化在現代社會里煥發出新的生機。
圖為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的藏香。
藏香是藏族人民從古至今一直傳承的文化載體,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八思巴藏香是薩迦的一張名牌。但是,傳統的銷售模式一直困擾著當地的手工藝人,也困擾著年輕的創業者——仁慶歐珠便是其中之一。2013年,仁慶歐珠自籌成立了西藏薩迦昆氏藏香工貿有限公司,又找到薩迦縣委、縣政府,希望得到支持,沒想到很快就在政府的幫助下解決了生產用地等問題。“通過創業基地,不僅要實現我們的創業夢,還要通過這個平臺不斷發展弘揚優秀的薩迦民族文化。”仁慶歐珠如是介紹。
仁慶歐珠想讓更多的人知道家鄉的藏香,也想幫助更多的家鄉人實現增收夢。這時,他看準了互聯網優勢并開起了網店,通過電商平臺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如今,他還在內地開設了18家線下體驗館,并且創新思路,豐富了產品層次,高、中、低端,可滿足各類消費者的需求。
記者手記:
采訪中,我們試圖尋找一些與雅魯藏布江有關的民謠,尋找更多雅江畔人民與這條江間絲絲縷縷的聯系。但是前幾天的采訪備受“挫折”,直到遇見薩迦面具非遺傳承人扎西。
“達曲、達曲,從南到北,有了您的滋潤,萬物生長,樹長得像箭一樣……”當扎西輕輕唱念出這首民謠,我們終于找到了一直想要的感覺。
扎西的家就在達曲河與沖曲河交匯處的夏爾巴村,這兩條河最終匯入雅江。從他17歲開始學習制作薩迦面具,每天都會到達曲河取水。“因為我們的面具首先需要制作泥質胎膜,一直以來我們都用雅江的水,習慣了。”如今,取水的習慣連同這門手藝,由年輕的徒弟們繼承了。如同,這片土地上的人習慣了枕著滔滔水聲入眠,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