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典織出七彩夢 ——西藏山南貢嘎縣舉辦第二屆七彩邦典文化旅游節
2019-10-17 來源:中國西藏網 作者:趙耀 | 分享: |
中國西藏網訊 10月13日,西藏自治區山南市貢嘎縣第二屆七彩邦典文化旅游節農牧產品展銷會的現場,旦增卓嘎在推銷著自家制作的邦典(藏式圍裙),不大的展位前放著合作社制作的產品宣傳片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藏族邦典、卡墊織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證書。
圖為旦增卓嘎在整理售賣的邦典 攝影:趙耀
旦增卓嘎的合作社坐落于西藏自治區 “八大古鎮”之一、素有“邦典之鄉”美譽的杰德秀鎮。廠房面積6600余平方米,生產車間4個、職工45人,固定資產150余萬元。產品覆蓋西藏各市地,同時遠銷至尼泊爾、印度、日本等地,合作社年收入達100余萬元,為合作社每名職工每月創收2500余元。45名員工全部來自杰德秀鎮的貧困家庭,非固定的工作時間讓這些婦女既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也不耽誤干農活。現如今,員工們都已實現了脫貧。
圖為合作社內工人正在編織邦典 圖片由旦增卓嘎提供
合作社的創立,還得從2002年前后說起。2002年之前,旦增卓嘎的母親嘎日一直在家里織邦典,父親格桑負責把織完的邦典賣到拉薩去,收入比較低。當時父親腿腳不好,家里還有四個孩子需要養活,家庭比較貧困。為了改善生活,2002年,格桑和嘎日開始吸收當地生活比較困難的6名女工,在自家院子開始編織邦典,這便是合作社的雛形。
圖為嘎日正在編織邦典 圖片由旦增卓嘎提供
2007年,為了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經過反復思量,格桑與嘎日從銀行貸款15萬元,自籌資金5萬元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租下了一片舊廠房,先后招收當地30余名村民傳授紡織技術。產品也從原先的單一生產邦典發展到生產氆氌、毛毯等10多種產品,產品銷路也越來越好。兩年多的時間,他們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還有足夠的運轉資金,并開始盈利。
圖為旦增卓嘎(右)和母親嘎日(左) 圖片由旦增卓嘎提供
2014年,嘎日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藏族邦典、卡墊織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12歲開始跟著爺爺奶奶學習邦典編織技藝的她又把這份技藝傳給了女兒旦增卓嘎和更多的年輕人。
合作社在擴大銷量、傳承技藝的同時,也在努力尋求著創新和發展。2019年,合作社與服裝學院簽署了合同,由學校負責設計、合作社負責生產,計劃推出兩百多種新產品,包括富有邦典元素的外套、褲子、正裝和婚紗等各種產品,預計今年10月底在北京和拉薩進行走秀和產品推介。
圖為展位上售賣的邦典 攝影:趙耀
燦若彩虹的邦典織出了旦增卓嘎一家脫貧致富的七彩夢想,也讓更多的人成為了受益者。這條承載著眾人夢想的邦典,將在一代又一代傳承人的手中繼續編織下去,織出更美麗的夢。(中國西藏網 記者/趙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