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扶貧”:你努力我幫忙 攜手奔小康
2019-10-18 來源:中國農網 作者: | 分享: |
“非遺+扶貧”:你努力我幫忙 攜手奔小康
——“非遺+扶貧”主題采風活動見聞
中國農網訊(記者 程天賜 文圖)周末,藏族少年才讓那日、先巴扎西來到他們所在的青海省同仁縣年都乎鄉尕沙日村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由省級非遺傳承人尕藏才讓創辦的黃南尕藏熱貢文化公司免費學習泥塑。他們身后的墻上寫著“幫人先幫技和藝”“學會一種技能,帶富一個家庭”。尕藏才讓的公司吸納員工100多人,都是周邊農牧民。
熱貢泥塑傳承人尕藏才讓在非遺扶貧工坊指導學員
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積極落實黨中央關于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的總體部署,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特點,充分發揮傳統工藝獨特優勢,大力推進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工程,充分發揮文化扶貧“扶智”“扶志”作用;以能力提升為抓手,大力培養“非遺+扶貧”帶頭人,提高脫貧攻堅的可持續性。一批傳承人通過參與研培計劃、傳統工藝工作站、工坊建設等,增強了脫貧致富能力,成為當地“非遺+扶貧”工作的中堅力量。
近日,記者參加由文旅部非遺司組織開展的“非遺+扶貧”主題采風活動,深入西藏、青海、甘肅等省區鄉村,挖掘采訪非遺助力精準扶貧的鮮活案例,真切感受貧困群眾通過保護傳承本民族、本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就業增收,有效提振了他們的文化自信和對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進一步振奮了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精神風貌。
非遺扶貧讓村民群眾笑開顏
傳統工藝是精準扶貧重要抓手
我國鄉村非遺資源豐富。傳統工藝是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覆蓋千家萬戶,涉及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目前,國務院公布的4批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傳統工藝類項目共計399項,占總數的30%,包括剪紙、刺繡、繪畫、金屬鍛制、陶瓷燒制、建筑營造、食品加工等。
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傳統工藝在帶動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
“非遺+扶貧”主題采風現場
根據《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2018年5月,文旅部、工信部發布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共計14個門類383項目入選。其中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項目占比65%。2018年至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通過國家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共計補助上述項目振興經費1.2億元,用于支持開展理論和技術研究、人才培養、展示推廣等。
藏族普松雕刻藝人在雕刻
這些項目成為當地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
10月13日,記者來到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這里是熱貢藝術傳承地。熱貢在藏語意為“夢想成真的金色谷地”。當地通過“非遺+扶貧”傳、幫、帶,培養了大量唐卡、堆繡、木雕、泥塑、石刻、“六月會”等非遺人才。該縣吾屯村從事唐卡繪畫戶占全村總戶數98%,人均年收入從5年前5000余元增到3萬余元;年都乎村從事堆繡藝術戶數占全村總戶數70%,人均年收入從5年前3000余元增長到1.5萬元;卓隆村共有戶數50戶,從事刻板印刷學徒46名,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采訪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馬尕主麻
而在黃河北岸的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青韻磚雕有限公司,建檔立卡貧困戶張宏杰不僅學到了手藝,每月還能收入3000多元。青韻磚雕總經理范祥軍告訴記者,臨夏磚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采取"公司+人員培訓+技術授權+派發訂單+連鎖工坊+家庭作業"等模式,授人以技藝,逐步實現穩定就業脫貧。
保安族腰刀鍛制現場
積石山縣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自2018年11月掛牌成立以來,對參與保安腰刀鍛制技藝的47名傳承人及學徒工進行深入摸底調查,其中25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對所有工坊參與人員從構圖設計、制作技藝等方面進行培訓,達到從苦力型到技藝型的轉型。
在河北省,當地梳理出土布織造技藝、草編、剪紙等48項非遺項目助力精準扶貧,帶動就業1萬余人,其中貧困人口4109人。如贊皇原村土布織造技藝先后培訓5000多人次,幫助600多戶脫貧致富;大名草編帶動1200多戶就業,貧困戶126戶。
培訓提升非遺傳承人群能力
非遺扶貧培訓
文化和旅游部會同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以傳統工藝為重點,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幫助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提升文化自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2015年至2018年底,118所參與院校舉辦各類培訓630余期,涉及400余項傳統工藝項目,培訓學員2.7萬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訓,覆蓋傳承人群9.5萬人次。各地將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傳統工藝項目作為研培計劃實施重點,優先組織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傳承人群參與培訓。以貴州省為例,4年來培訓人數達4.7萬人,全省研培學員創業達200多家,帶動就業50余萬人,總產值超過10億元。在研培學員帶領下,當地數千名貧困群眾將“指尖文化”轉化為“指尖經濟”,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文化和旅游部先后支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等擁有較強設計能力的企業、高校和機構,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貴州雷山、青海果洛、四川涼山等地設立了15個傳統工藝工作站,幫助當地傳統工藝企業和從業者弘揚優秀工藝,培育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和品牌。
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學員在畫熱貢唐卡
這些工作站將助力精準扶貧作為工作重點,通過培養隊伍、設計產品、引入訂單、銷售產品等舉措,幫助當地群眾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收入,成為非遺助力精準扶貧的工作平臺和服務平臺。
新疆哈密傳統工藝工作站幫助當地創立“密作”品牌,梳理哈密刺繡相關紋樣3000余種,研發耳機、靠枕、抱枕、帆布包、杯墊、收納包等800余種新產品,先后培訓繡娘5420名,帶動1200余名繡娘月均增收1000元。湖南湘西傳統工藝工作站結合精準扶貧,提出了“讓媽媽回家”計劃,培訓繡娘6000余人,創造就業崗位近3000個,直接帶動相關人員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攜手致富
去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積極指導10個“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啟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選取滿族剪紙、苗繡、壯族織綿技藝、彝族刺繡、唐卡繪制技藝、藏香制作技藝、臨夏磚雕等51個就業帶動強、市場前景好的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協調各類合作社和企業參與設立工坊。截至2019年6月,各地設立工坊共計156家,組織開展了傳統工藝扶貧技能培訓840余次,培訓學員1.9萬余人,參與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5177戶5855人,月均增收2000余元。
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的西藏自治區尼木縣,非遺資源豐富。尼木藏香制作技藝、尼木塔榮白面具藏戲,雪拉藏紙和聶赤(尼字體)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普松雕刻和雪拉藏鼓制作技藝是自治區級非遺項目;手捏泥佛像制作技藝、藏靴制作技藝和尼木經幡、彭崗陶罐為拉薩市級非遺項目。
嘎倫老人(右一)祖孫三代都從事雪拉藏鼓制作
今年3月16日,該縣10個非遺扶貧工坊正式揭牌運行。這些工坊以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核心,有的是民俗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有的是家族式的傳習所,也有優秀非遺傳承人開辦的合作社等。尼木縣通過“非遺傳承工作動員部署大會”、“非遺傳承服務匯總培訓”、“非遺傳承人年終考核”等形式,全面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綜合素質,提高擔當意識、責任意識、帶頭致富意識。形成“你努力我幫忙,大家攜手奔小康”的濃厚氛圍。目前,10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共為11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傳授技藝,提供就業崗位,受益群眾556人。
嘎倫老人是尼木縣塔榮鎮雪拉村二組的村民,也是尼木雪拉藏鼓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他從20多歲開始學習制作藏鼓,做出的雪拉藏鼓聲音渾厚、純正。
如今,他的兒子洛桑旦增、孫子色曲多杰也從事雪拉藏鼓的制作。洛桑旦增告訴記者,一個人要做一只雪拉藏鼓需要一周的時間,可賣到3000元左右。今年年初,洛桑旦增在政府的幫助下成立了“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帶動6戶鄉親脫貧,村民們在這里能拿到月均5000元的收入。
嘎倫老人說:“看到雪拉鼓技藝得到傳承,能幫助困難戶致富,比自己掙到很多錢還要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