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黑陶:千年的指尖技藝生生不息
2019-11-07 來源:云南網 作者: | 分享: |
在云南省香格里拉縣的一個藏族鄉村尼西鄉里,有一個村民世代以制作黑陶為生的村子湯堆村,村落里家家燒陶、人人做陶,尼西黑陶處處可見。一套自制的木頭工具、一方陳舊耐用的木案,幾片歷經歲月打磨的木板底座,和一雙靈巧、勤勞的雙手,讓擁有2000多年燒制歷史的尼西黑陶制作工藝成為了湯堆村人世代傳習的技藝與記憶。
黑陶誕生于新石器時代晚期,以無釉、無彩碳化窯變的古老工藝燒制,呈現出純凈的黑色,制作工藝質樸而獨特,承載著歷史悠久的文明,也體現著藏地的風土人情,濃縮著藏民族的文化。
尼西黑陶與它的傳承者們
湯堆村,距離云南香格里拉縣城30多公里,舊時曾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湛藍的天空之下,雪白的山峰相依,藏族人民生活在這里,守著一份純粹的制陶手藝,一傳就成為了上千年的接力。
尼西黑陶“黑如漆、光如玉”,作為藏族文化的象征,它也成為了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酥油茶罐、炭火盆、形狀扁圓的黑陶鍋、掛在墻上的藏八寶,餐具、炊具、茶具、酒具、飲具以及香爐、酥油燈等,尼西黑陶制品種類超過一百種,它幾乎覆蓋了藏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器具。
湯堆村,共有163戶人家,其中92戶,共計112人從事黑陶技藝。一批又一批的手藝人以此作為畢生的事業和使命,薪火相傳。老工匠孫諾七林、當珍批初等人就是尼西黑陶手藝最好的傳承者,他們的家族世代沿襲陶藝制造,一生只做一件事情?,用雙手的溫度鍛造出一件件融入日常生活的器具,賦予尼西黑陶卓然質樸、獨具一格、世代相傳的獨特韻味。
世代以黑陶技藝為生的湯堆村人在解放前,村民靠燒制黑陶日用品換取衣物糧食,解決溫飽,這時候的尼西黑陶是村民的生計依靠,產品供應范圍局限當地市場。上世紀八十年代,尼西黑陶的制作還是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但迅速興起的旅游產業使得尼西黑陶逐漸開始走出云南。至此,尼西黑陶初步跳出了“自給自足”的本地“圈子”,開始向更為廣闊的市場走去。
為了幫村民打開銷路,保護和傳承黑陶技藝,2005年當珍批初創建了香格里拉尼西黑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至此,湯堆村有了第一家真正把尼西黑陶作為產業,進行市場經營的公司。
一份傳統產業的興起和困境
“塵封了千年的寶藏一旦被發現,勢必會受到萬眾矚目。”?隨著香格里拉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尼西陶器有了很大的市場潛力。突破了傳統自產自銷售賣模式的尼西黑陶,依靠著香格里拉尼西黑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集中生產售賣的合作社銷售模式,開始在香格里拉旅游產業高峰到來的絕佳機遇里廣泛受到外來游客的熱捧。
一邊是悄然興起的尼西黑陶熱潮,一邊是急劇衰減的尼西黑陶使用價值。對于傳統的藏族人民來說,尼西黑陶制作而成的器具是他們使用了上千年的物件,茶杯、茶壺、火鍋、火盆、香爐、花盆、煙灰缸……生活所用之物皆來自尼西黑陶。但是,社會文明在進步,社會經濟在發展,受現代工業技術的沖擊,黑陶作為日用品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小,尼西黑陶的使用性在下降,使用價值被代替。“輕便的不銹鋼產品取代了具有一定重量的尼西黑陶產品,極耐高溫的鋁制產品取代了隸屬低溫淘氣的尼西黑陶……”跟隨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份被使用了上千年的尼西黑陶器具在使用數量上不間斷的驟減,這份被傳承了上千年的手工技藝也開始變得岌岌可危。
2008年,尼西黑陶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發端于民間、發展于民間、服務于民間,保持了陶瓷藝術的淳樸和自然的生活氣息的傳統工藝和陶器似乎開始成為了“遺產”。“年輕人開始放棄學習制作尼西黑陶,家用陶器更多的成為了裝飾品。”
在此時,香格里拉尼西黑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發揮凝聚作用,匯聚一批文化傳承者,孜孜不倦地用雙手傳承著悠遠的黑陶文化。同時,不斷探索尼西黑陶新的實用價值,公司還派了一批尼西黑陶手藝人到沿海地區考察、了解陶器市場,并聘請資深陶藝師成立尼西黑陶研究室,對湯堆土陶的歷史、制作工藝和新產品進行研究開發。
尼西土陶選料精、做工細、品種多,是一種低溫陶器,從采集陶土到陶制品完成要歷經一個月左右。三種原料泥土按比例混合、數十道工序反復制作,燒制方式也很原始,不搭建窯爐,而是在天晴時于露天空地上生起一堆篝火,把曬干的泥胚放進火里燒制數十分鐘。尼西黑陶的每一件產品均來自制作者用雙手不斷增加粘土和塑形的過程。傳統的尼西黑陶就算是圓形器皿,也不借助電動轉輪,全憑匠人的手、眼與經驗。但如何跟上時代步伐,適應日新月異不斷變化著的市場需求?
香格里拉尼西黑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先試先行的帶頭人,再一次成為“先吃螃蟹的第一人”。2013年,公司全面改革,重新尋找一條在現代社會中,既能拓展尼西黑陶市場發展空間,又要堅持其傳統工藝的發展路子。
“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接受和學習新的現代工藝生產技術,節省不必要的生產流程,批量生產日用產品適應市場需求;另一方面要堅持傳統的尼西黑陶手工制作工藝,做精致、高端的黑陶藝術品,傳承這項技藝,使其源遠流長。香格里拉尼西黑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一直在思考技藝傳承的轉型,生產模式的變革,讓尼西黑陶的后輩傳承者們從容地傳承和發揚祖輩留下來的技藝文明。
古老工藝在創新發展中傳承
去往尼西黑陶的發源地湯堆村,一路上能看到十余家黑陶店鋪開設在路旁,店鋪里擺列著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器皿。尼西黑陶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外表黝黑厚重、簡練生動,紋樣圖案生動活潑,取材主要來源于生活。途經的游客看到這些色澤黝黑的陶器,都會忍不住的停下腳步,品鑒、欣賞,細細把玩一番,但是,順手買了帶走的卻也有限。
“尼西黑陶的市場一直在壓縮,除了傳統的炊具、茶具之外,尼西黑陶的使用性正在限制它的市場發展,在保留傳統制陶工藝的基礎上,我們應該適時進行創新和變革了。”香格里拉尼西黑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四清說,為有變化,不斷的適應當代社會的市場和消費者所需,不斷尋找新的市場,才是傳承尼西黑陶最好的選擇。
2013年,對于香格里拉尼西黑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來說是一次巨變,也是一次發展的一個新起點。通過不斷的改善黑陶的泥土材料配比方案,使煅燒出來的黑陶在外形和質量上達到最佳;在黑陶的煅燒溫度方面,經過長期的調研和實驗研究,使用電窯進行燒制,尼西黑陶的溫度相比提升了300攝氏度,完全適應了現代生活高溫烹制的要求。
正如燒制精致的尼西黑陶需要經歷烈火的焚燒,之后,方可“浴火重生”,再創輝煌。
2016年至2017年間,香格里拉尼西黑陶有限責任公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一張來自上海餐飲市場的“超級訂單”使得尼西黑陶數以萬計、成批成量的涌入國內市場。隨即,海外市場也逐步打開,這些帶著濃厚藏族文化和特點的黑陶產品遠銷美國、日本、瑞士和印度……
如今,在社會經濟下行的市場競爭中,一代傳統的尼西手藝人伴隨著逐漸衰弱的使用價值正在老去,但一批新的傳承人正在成長。有了年輕人,尼西黑陶就有了未來,“做好尼西黑陶的手藝傳承,年輕人有我們自己的辦法。”拉茸肖巴作為家族制作黑陶的第八代手藝傳承人,更是作為香格里拉尼西黑陶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員,在他看來,最好的傳承就是“守住根本,以舊換新,走出去。”
“從選土到制胚,從磨光到燒陶,十道技藝工序要守住,這是尼西黑陶的生命所在。””在拉茸肖巴看來,古老守舊的燒制方式可以改變,笨重古板的器皿樣式也可以創新,只要尼西黑陶的技藝靈魂還在,它就可以變化成符合現代審美和市場需求的一切商品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來一場創新形式的“復興”。
這場以“創新”換“復興”的發展之路,香格里拉尼西黑陶有限責任公司在老一輩尼西黑陶手藝人的帶動下走了近15年,此起彼伏,瞬息萬變,而尼西黑陶的技藝和歷史已延續了上千年。它在暗淡的時光里星火燎原,在燦爛的日子里隱藏微光,尼西黑陶正是以一種悄然無息的形式融進了世代藏民的生活里才得以留存。然而,無論社會如何變遷,貿易市場如何變化,它正在尋找一種形式,也總能以一種最為適宜的形式,與人文相關,親近生命,源遠流長。
云南網記者 龍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