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德秀:七彩邦典織出新天地
2019-11-18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西藏商報 作者: | 分享: |
圖為在制作杰德秀圍裙過程中,對染過色的毛線進行晾曬。記者 劉金鵬 攝
從西藏山南市沿101省道一路西行,雅魯藏布江邊幾位身著藏裝的藏族姑娘在嬉戲打鬧,腰間的一抹“彩色”格外亮麗醒目。經過近一個半小時的路程便到了此次采訪的目的地——杰德秀鎮。
杰德秀鎮是西藏“八大古鎮”之一,素有“邦典之鄉”美譽。這里生產毛織品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生產編織圍裙已有五六百年歷史。圍裙,藏語里稱作邦典,是一種五顏六色、細橫線條的氆氌(羊毛編織的毛料),也是藏族女性穿藏裝時的一種重要裝飾。2006年,藏族邦典編織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40歲的達瓦次仁是粗牛羊毛編織技藝的傳承人,從13歲開始便跟隨父親學習邦典編織技藝。達瓦次仁的父親是杰德秀鎮有名的粗牛羊毛編織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從小時候記事開始,杰德秀的圍裙就是最好的,毛料編織、加工及染色步驟全部都是純手工制作。”達瓦次仁說。
杰德秀邦典編織工藝制作流程復雜,先用上好的羊毛,經過梳毛捻線、上織機(經機梭打、編織等)、織圖、著色、反復漿染、揉搓、晾曬等工序,一條成品邦典才算完成。杰德秀圍裙一般分三段縫制,每段條狀布料的寬度控制在10—12厘米左右,最后縫合到一起組成一條完整的邦典。
在杰德秀鎮斯麥社區的一個農家院里,記者看到幾位“阿佳”(藏語對婦女的尊稱)正在編織機前勞作,腳踩木板、手傳木梭,邦典便在這“踩”與“傳”的協作中逐漸顯現。院落里一名戴墨鏡的老人手持一塊彩色邦典布料穿針引線,氣定神閑。小院一旁的地上放滿了五顏六色的毛線以及織完卷在一起的邦典布料。這里便是達瓦次仁與阿珍開辦的邦典編織公司。
公司的貨架上除了不同花色的邦典,還擺滿了琳瑯滿目的編織包包、粗羊毛毯子、洛瑪(竹子編成的放食品的盒子)等民族手工藝產品。如今公司一年可以生產1.5萬條圍裙,一條圍裙的價格在400元左右,加上各類創新編織產品,一年銷售額能達到500多萬元,客戶遍布區內及上海、北京、深圳等地。
達瓦次仁和阿珍的公司目前有11人,其中4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村里打零工一天能賺40元,現在來公司做編織,一天能賺200元,還管飯!”56歲的編織工人扎桑笑著說道。
阿珍告訴記者,公司計劃在101省道旁修建一處集產品生產加工、展示、旅游接待、民族手工藝產品體驗于一體的生產基地,建成后將吸收更多周邊農民就業,帶動附近貧困戶增收。
杰德秀鎮宣傳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杰德秀鎮共有1257戶,近2800人靠邦典編織技藝謀生。
近年來,貢嘎縣打造杰德秀圍裙品牌,拓寬銷路,先后參加了山南市雅礱文化節、藏博會等展覽會。面對邦典編織經營戶遇到的難題,杰德秀鎮積極協調解決,將家庭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散戶打造升級為具備一定規模的優質生產企業,改變農戶自產自銷現狀,打造互聯網經營銷售新模式,建立健全各種銷售平臺。截至2019年,杰德秀鎮依靠邦典編織技藝及相關國家政策實現脫貧人數達43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