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巴陶瓷:千年技藝代代相傳
2020-05-15 來源:西藏商報 作者:趙夢茹 | 分享: |
千百年來,陶器在藏族同胞生活中擔當著重要角色,燒飯、喝茶、飲酒、儲糧、盛水、裝油都離不開它。陶器不僅僅作為日常生活用具,也是藏族百姓家中最為普及和講究的工藝品,在藏族群眾生活中,陶器沒有實用具和工藝品之分,既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生活中的親密伙伴。
每件陶瓷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西藏拉薩市墨竹工卡縣工卡鎮以東約2公里處,有個塔巴村,在村里,傳統制陶技藝是農牧民的傳家之寶,世代傳承、源遠流長……相傳,1000多年前,塔巴村一位名叫益西多吉的人偶然間把泥巴扣在自己的膝蓋上做成了碗狀,又模仿牛鼻子上的環做成碗的把手,由此發明了陶瓷制作技藝。
如果乘車經過這個小村莊,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看到村邊公路兩側一堆堆的紅陶土,那就是塔巴村燒陶留下來的痕跡。
轉盤、木拍、木刀、鉆孔木棍、木質雕花刀……三五成群的匠人盤腿圍坐在地上,有的手捏著小件,有的將陶土和水揉勻和著泥,還有的則在轉盤前拉著陶坯……拍器底、安器壁、安口沿、安器嘴和器柄,打磨拋光,雕上花紋……整個工序下來,左右手腳配合、各種工具穿插運用、多樣手法交互進行。
用這種千年不變的工具和方法,燒制出來的塔巴陶瓷物件都是獨一無二的,是西藏陶器中的上品。“較復雜的器具,一個技術最熟練的人一天最多也只能做3個,做陶瓷是一件細心活,每件陶器都帶有著制作者當時的心境。”塔巴村帕熱組次仁介紹說。
具有非常濃厚的藏文化特色
次仁今年50多歲,古銅色的臉上,是歲月雕刻出的一道道皺紋;兩只瘦長的大手,長滿了老繭。我們的到來,讓他停下了手里的活兒。
“這門手藝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別看這工具和手法簡單,我們塔巴村人過去就能做出100多個品種的陶器來呢。”次仁說道,看起來,手工制作陶器的效率似乎低了點兒,主要原因是工具和手法的限制。他從小就愛看家里的長輩做陶瓷,耳濡目染,十多歲就學會了制陶手藝,早已經記不清自己做過多少件陶器了。
塔巴陶瓷歷史悠久,且具有非常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但是塔巴陶瓷發展近一千多年來,都是以師徒相授、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交流更新較少,所以在技術、工藝方面都比較傳統。
面對歷史的厚贈,如何能做好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呢?聊到這個話題,次仁顯得有些擔心:“現在年輕人都不太愿意學,不像我們把陶瓷制作當成一門手藝,很多人都去拉薩或者內地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在我們村的塔巴陶瓷廠,目前年齡最小的都已有30多歲,我最怕沒人學,不想讓傳承這么多年的制陶技藝失傳了。”
傳統陶藝正在探索新出路
其實,老人的擔心,當地政府早已經注意到了。
近年來,墨竹工卡縣不斷加大對特色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2006年塔巴村民間傳統制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墨竹工卡縣投資100萬余元修建了次仁提到的塔巴陶瓷廠,并通過江蘇省南京市援助采購了燒制設備;2011年11月正式成立了墨竹工卡塔巴陶瓷專業合作社;今年,塔巴村陶瓷廠運營管理項目獲批,將投入320余萬元用于設備更新、人才培養、市場宣傳策劃等方面。
“我們已為此做了不少相關工作,今后,將繼續細化、深化,使上千年的文化藝術精華古為今用、古今相融,將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現代藝術、現代潮流以及現代營銷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墨竹工卡縣文化局黃洋說道。
因職業和興趣,西藏大學藝術學院李一誠曾對西藏墨竹工卡、林周、江孜、謝通門等縣的制陶村多次進行調查走訪。在他看來,將內地的先進制陶技術與西藏本土的傳統手工藝相結合,逐步培養了一批精通陶瓷手工藝的人員,可使塔巴陶瓷手工藝文化得到有效傳承。一味地照搬內地現代陶瓷制作原料和方法等,將會使西藏本土陶瓷失去靈魂。
目前,江蘇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以示范工程建設的形式,承擔開展利用墨竹工卡縣工卡鎮陶土原料,開發生產具有藏域特色的陶瓷產品,建立工業化生產基地。為此,公司負責人和科技人員多次進藏,從坯體配方、成型工藝、釉料配方到燒成工藝等開展了全方位的研究、開發,利用當地陶土資源,已經開發生產了近千件富有藏域特色的現代陶瓷產品。
塔巴陶瓷生產的產品種類特別多,但主要以藏族同胞生活所需的日用品為主要產品。有茶碗、酒碗、酒壺、茶桶、油壺等餐具類陶瓷,還有煮酥油茶用的茶壺、火盆等炊具類陶瓷,以及酥油燈、香爐等宗教器物。現在,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塔巴村把各類陶瓷產品通過旅游紀念品、裝飾品等形式加以開發、傳播,有效提高了塔巴陶瓷的知名度,正在努力打響文化品牌……
塔巴村南側,皚皚白雪終年覆蓋于巍峨疊嶂的山巒之上,這個千年古村,有一項技藝被世代相傳,也將通過人們勤勞的雙手綻放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