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院士丨袁隆平親手種下水稻的四川基地正沖擊新目標
2022-05-23 來源:四川在線 | 分享: |
四川在線記者 史曉露
去年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長沙去世,享年91歲。
他曾經說,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他畢生追求解決全球范圍的溫飽問題,為推進糧食安全、消除貧困、造福民生作出了杰出貢獻。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他的事業仍在巴蜀大地上薪火相傳。
2012年9月,袁隆平院士到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基地考察。
“禾下乘涼夢”
向畝產1200公斤發起沖刺
5月22日,涼山州德昌縣麻栗鎮阿月村,105畝水稻秧苗剛剛栽插結束,水滿田疇,稻田如畫。
這是由袁隆平科研團隊實施的雜交水稻超高產攻關項目德昌示范片。“今年我們將力爭在這里創造每公頃產水稻18噸的世界最高紀錄,也就是百畝連片水稻平均畝產達到1200公斤,這也是袁隆平院士生前的心愿。”四川泰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向陽說。
在天府之國推廣超級雜交水稻,是袁隆平親自擔綱的工作之一。早在2005年9月,他就在成都郫都區組建了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以下簡稱“成都分中心”),該中心直接受他領導開展科研工作。2006年,他還專程來蓉為成都分中心揭牌。2017年,成都分中心核心試驗基地搬遷至郫都區德源街道,并創建了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這是全國唯一經袁隆平院士授權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學園區,凝結著他與四川的情緣。
2012年9月,袁隆平院士到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基地考察。
袁隆平曾在重慶生活十余年,度過小學、中學和大學時光。他不僅說得一口四川話,還喜歡川菜、川茶和火鍋。他曾說,“四川就是我的第二故鄉,爭取一年來一次成都,不僅要指導四川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與應用,更主要的是‘回家’。”
“這份深厚感情,讓他‘想為巴蜀老百姓做點事兒’!”成都分中心常務副主任彭甦說,2006年,他親手在成都分中心種下了“泰隆3號”等兩系雜交水稻,開啟了雜交水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即用3畝地產出4畝地的糧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在他的指導下,四川雜交水稻也迎來一個個歷史性時刻:2007年袁隆平兩系雜交水稻在成都試種成功,平均畝產達到729.05公斤;2011年成都分中心選育的水稻品種畝產980公斤,創造了當年全國水稻最高產紀錄;2012年,成都分中心又選育出了四川首個兩系雜交稻新品種“Y兩優973”,實現了四川兩系雜交水稻品種選育零的突破。
袁隆平對農業的熱愛、對民生的關切也激勵著四川眾多農業科學家。
“他一直是我們的偶像。”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任萬軍說,他和袁隆平的交集發生在2007年8月20日,當時他陪同袁隆平參觀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的水稻高產示范片。“他來了就直奔農田,不戴草帽也不打傘,頂著烈日,邊看邊評價。”任萬軍說,當年這里最高田塊畝產突破800公斤,如今他們繼續用先進栽培手段,把好品種的高產優質的潛力發揮到最大,和育種家一起保障糧食安全。
畝產700公斤、800公斤、1100公斤、1200公斤,一個個超高產攻關目標在突破,我們距離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涼夢”更近了。
2007年8月,袁隆平院士參觀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的水稻高產示范片。
“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選育水稻“全能型選手”,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
5月,雅安市漢源縣九襄鎮梨坪村的110多畝稻田內,也種下了新一季秧苗。
“這里種的是雜交水稻新品種‘川康優絲苗’,該品種兼具高產、優質、綠色、高效等特點。”四川省農科院原副院長、研究員任光俊介紹,去年9月,該品種百畝示范片在德陽市中江縣取得平均畝產849.73公斤的成績,并被專家組評價為“水稻全能冠軍”。今年他們將力爭再創高產優質,向超級稻認定發起沖刺。
從單純追求高產到兼顧高產綠色優質,“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實施十多年來,雜交水稻選育方向也在轉變。
袁隆平曾說,“高產是我始終追求的目標,但同時要兼顧綠色和優質,否則市場不會買賬。”
四川雜交水稻的研究也遵循了這一大原則。“十三五”以來,省內科研單位加大育種攻關,水稻育種取得突破性成效,誕生了以“宜香優2115”“川優6203”“川康優絲苗”“品香優秱珍”等為代表的一批水稻新品種,改寫了蜀中無好米的歷史,引領四川水稻向優質、高抗、高產的方向發展。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
成都分中心的選育方向也在不斷調整。2015年,成都分中心培育出可媲美泰國大米的“泰香199”品種,畝產達700余公斤。此后又向著與產業配套的專用稻品種發展。“這也是在繼承袁老的精神。”張向陽說,農民單純靠種水稻難以致富,早在2005年,袁隆平院士就提出了“曲線致富”的理念,也就是說通過大幅提高水稻單產,在保證口糧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幫助農民實現“種稻致富”。
近年來,成都分中心探索出了“稻漁立體生態循環種養”等“水稻+”模式,一方面選育適宜該模式的專用水稻品種,另一方面通過田里種稻、池中養魚,每畝水稻產值從一千多元提高到一萬多元。
“2021年,我們選育的稻漁專用稻‘天泰優808’通過審定,它具有很好的耐肥性和抗倒伏性。”張向陽介紹,去年該品種測產時畝產達822.4公斤,今年已在川南地區和成都平原進行大面積推廣。
產量更高、米質更優、抗性更強……這樣的雜交水稻也越來越受到市場認可。如今,四川雜交水稻制種面積全國第一,雜交稻已占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的九成以上,畝產比上世紀80年代增加200多公斤。
四川造雜交水稻也走出國門,受到東南亞國家青睞。比如,由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和越南種子公司合作選育出的雜交稻新品種“太川111”,已納入越南政府采購的主要品種,是越南進口最大的一個雜交稻品種。
“我國在雜交稻技術上全面領先,中國種業要做大做強需要依靠雜交水稻。”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李平說,未來要不斷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研發方向,讓川種走出國門。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
“少年識農愿”
開展農業科普教育,讓青少年認識、熱愛和投身農業
“風吹金色波浪,稻穗陣陣飄香,您把一顆希望,埋進一方土壤……”5月22日上午,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內,響起清脆的歌聲。
當天,一群中小學生走進園區,參加紀念活動。學生們演唱的是園區創作的紀念歌曲《爺爺的稻田》。“這首歌今天正式發布,也是園區的主題曲。”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劉金濤說,園區將把每年5月22日設立為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全國科技工作者主題活動日,弘揚和傳承院士精神。
當天,學生和家長代表還在園區內參觀科技館、制作米食、開展插秧體驗……感受現代農業的魅力。
“袁老曾多次談過他有兩個夢想,其實他還有一個愿望——‘少年識農愿’。”彭甦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愿從事農業,認為農業又苦又累,每天要面朝黃土背朝天,但他們想向青少年傳遞這樣一個信號:農業也有現代化、高科技的一面,也很有價值很有趣。
為此,園區內建立了袁隆平雜交水稻科技館和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基地,這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袁隆平院士名字命名的科技館。
袁隆平雜交水稻科技館。
2020年開園以來,袁隆平雜交水稻科技館已組織科普活動、親子研學活動超過200場,每年都會結合全國科技工作日、科普活動周、世界糧食安全日、袁隆平院士生日等時間節點,舉辦相關科普活動,通過科普教育融合課外實踐的方式,展示農業科研、生產和農產品加工等過程。
“‘雙減’政策實施后,學校和家長更注重學生的課外實踐和素質教育。”彭甦說,通過開展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勞動教育,讓更多青少年認識、熱愛和投身農業。
園區內,歌聲仍在回蕩:“爺爺還請您放心,幼苗會長成綠蔭,我們都有大決心,一起向著夢想堅定前行……”
在這片田野上,袁隆平的精神和事業正在薪火相傳。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