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古法修復 近300年歷史“國寶”奇峰新橋完整再現馬溪河
2022-06-22 來源:四川在線 | 分享: |
四川在線記者 何海洋
馬溪河從瀘州市瀘縣奇峰鎮大林村蜿蜒而過流淌千百年,河水沖刷著龍橋橋墩上的石雕,激起陣陣波瀾。6月7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瀘縣龍橋群——有著近300年歷史的奇峰新橋完成修繕,再次完整、安全地展現在馬溪河上。
村民從修繕好的奇峰新橋上走過。
修繕完成的奇峰新橋,橋上的龍頭是標志。
“從橋的這頭到另一頭剛好20步。”過橋趕場的71歲老人程光超說,從他記事開始,這座龍橋被洪水沖垮過3次,“這次修繕不光修好了橋體,還在橋兩頭補配修繕了人行步道,村民通行更方便了。”
修繕完成的奇峰新橋連接兩岸,方便群眾出行。
瀘縣境內水系發達,古橋密布,自宋代便開始修建龍橋,保存至今的龍橋分布在18個鎮、街道辦近200條大小河、溪、溝上,主要為明清時期建造。其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堪稱古橋建筑一大奇觀。這也是中國唯一的明清龍橋文化群。龍腦橋和龍橋群共47座龍橋分別于1996年和2012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瀘縣龍橋大多建于古驛道上,基本上呈三里一座分布。龍橋群的龍,無一例外雕在橋墩上,橋身最長的石鴨灘龍橋長約百米,最短的僅1米上下;最多的雕龍6條,最少的僅有1條,刻有兩條的最為普遍,有83座之多。
歷經數百年,瀘縣龍橋群因風化和洪水沖擊受損嚴重,表面看到有的倒塌,有的橋墩錯位、有的橋板斷裂……今年2月,瀘縣文物保護中心啟動首期龍橋群搶救保護工程,對鴻雁橋、仙濟橋、玉帶橋、福水橋、奇峰新橋等有嚴重安全隱患的龍橋進行修繕。
這是2021年5月修繕前的奇峰新橋。(萬正泉攝)
“這次維修工程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原則。入選首期搶救保護的橋梁,是按照文物安全隱患嚴重急需搶救、當地老百姓生產生活急需等三個標準進行選擇的。”瀘縣文物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龍橋的修繕分四個階段進行,首先將橋梁所在河道打圍建圍堰、清除橋體及上下游的淤泥。其次是對清理后的龍橋進行現狀復核探測和勘察,并根據已批準的修繕技術方案和龍橋的歷史資料來編制每座龍橋的專項施工技術方案。而后對龍橋的每個構件進行清理、編號、包裝、搬運和放置,然后才開始根據簽審的專項施工技術方案施工,包括橋墩基礎施工,橋墩、橋頭堡(含雁翅、金剛墻、橋臺)、橋梁板等的歸安或補配,兩側人行道的歸安或補配,最后是自查整改及單座龍橋修繕工程初驗和整改。
在河道上打圍施工的玉帶橋。
修復人員清理福水橋老構件中的雜物。
工人在修繕時把福水橋橋身的龍頭保護好。
此次修繕針對每座龍橋都采取了不同的“古法”。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施工單位才找到了10位掌握傳統手藝、又對石橋構造和建設有一定了解的老石匠。67歲的石匠李安文是這次修繕的石刻技術指導,他家祖上五輩都是石匠,對于傳統技法更是諳熟于胸。
這是修橋使用的傳統工具。
技術人員對福水橋橋的每個構件進行清理、編號、包裝。
橫跨太伏鎮伏龍村太康溪的玉帶橋曾被洪水沖毀,目前只剩下三墩四孔不到8米長。6月17日,李安文指揮著石匠修繕玉帶橋的橋面。為保證橋體石構件的統一性,瀘縣文保中心工作人員和石匠們花費了大量時間才找到了和原橋材質、顏色基本一致的青石。橋墩縫隙封填粘接物,用的也是嚴格依照古法以麻刀、桐油、熟石灰調制的麻刀油灰漿。目前,玉帶橋、福水橋正加緊施工,爭取在月底汛期來臨之前完工。
工人按古法調制麻刀油灰漿。
工人將麻刀油灰漿澆注到玉帶橋橋身的縫隙中,保證其穩定。
從本地請來的石匠藝人正抓緊修繕玉帶橋。
參加玉帶橋修繕的石匠藝人。
首期搶救保護工程年內完成,目前第二期部分龍橋修繕工程項目計劃已獲批復。下一步,文保中心將對瀘縣境內所有龍橋安裝監控設備,建成瀘縣文物安全監測預警平臺,通過“天眼”隨時監測龍橋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