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又上“新” :“古代四川——兩晉至唐五代時期”升級改造后正式亮相
2023-05-19 來源:四川在線 | 分享: |
精美的萬佛寺石刻?? ? ?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成博
5月18日,國際博館日當天,升級改造后的四川博物院基本陳列展“古代四川——兩晉至唐五代時期”也煥新亮相。展覽跨越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共700多年的歷史,展出文物280件(套)。其中,萬佛寺石刻造、冉仁才唐墓青釉瓷器、永陵出土文物、后蜀開國皇帝孟知祥和妻子后唐福慶長公主合葬墓出土文物以及蜀石經等文物的集結亮相,成為展覽重要看點。
近年來,四川博物院一直對基本陳列展進行升級改造,已先后按四川通史的脈絡改造推出了遠古時期、先秦時期、秦漢三國時期的展覽。此次“古代四川——兩晉至唐五代時期”是升級改造后的第四部分。據悉,兩晉南北朝時期,四川人口頻繁遷徙,南來北往的民族交融碰撞出風情多姿的文化;隋唐一統天下之后,四川環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繁榮的成都有了“揚一益二”之美譽;時至五代十國,前蜀、后蜀的統治者孜孜求治,促進了地方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成就了四川獨特的文化面貌。
煥新亮相的展廳?? ? ?
萬佛寺石刻風采再現
升級改造后的“古代四川——兩晉至唐五代時期”展中,備受國內學術界關注的萬佛寺石刻造像再次成為展覽重點。
相比以前孤立的文物展出,此次整體亮相的石刻造像分別融入南北朝和隋唐版塊,伴隨著歷史脈絡的梳理和歷史背景的解讀,成為歷史和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萬佛寺位于成都市西門外通錦橋,曾經是成都的著名古剎,從南朝至明代的千余年間,香火連綿不斷。根據文獻和出土造像題記,萬佛寺在南朝時名安浦寺,唐代為凈眾寺,宋代稱凈因寺,明代又名萬佛寺,明末毀于兵亂,再未重建。
本次展覽中,四川博物院藏的阿育王像全體亮相。阿育王像的實物,中國迄今只有成都有出土,共10件,其中萬佛寺7件。本次展覽中將川博院藏的7件阿育王像全部展出,包括5件立像和2件頭像。所謂阿育王像,并非是阿育王本人的肖像,而據傳是阿育王所造的釋迦牟尼佛像的略稱,在中國東晉南北朝隋代的帝王、僧侶階層和信眾中有特別的信仰和崇奉。成都蕭梁、北周時期出現的諸多阿育王像,是成都南北朝造像的一大特色。
福慶長公主墓志?? ? ?
永陵出土文物首次大規模登場
永陵王建墓出土的玉大帶、謚寶等文物,早已是四川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浮雕刻于永陵棺床上的二十四伎也名揚海內外,此次炫新亮相的“古代四川——兩晉至唐五代時期”展廳中,永陵出土文物首次大規模集結亮相,奉上了一場前蜀開國皇帝帝陵文物的視覺盛宴。
記者看到,此次展出的永陵文物,包括了墓門上的鎏金鋪首、鎏金銅飾片、鎏金銅門釘,中室棺床上的玉大帶、銀缽、鍍銀銅豬、銀盒、銀下頜托、銀手杖、銀刀鞘、銀搔手、水晶珠、玉飾片、琥珀飾片、鏡奩貼花,后室的謚寶及盛裝謚寶的寶盝、哀冊、盛裝謚冊的謚冊匣、玉環等等。其中永陵出土的玉大帶是一件兼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國寶級文物。此帶由七方銙、一方?尾、兩節革帶和一對銀扣組成,?尾背面所刻銘文記載了玉大帶火中幸存的故事。玉大帶出土于棺床之上,可確認為王建遺體身佩之物。而王建的謚寶等文物,也最終幫助這座地上陵墓確認了身份。曾經,成都西郊這座地上陵墓曾被嚴重盜擾,至近現代被附會成司馬相如的“撫琴臺”。1941年剛開始發掘時,考古工作者們并不知道這座陵墓的主人是誰,直到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哀冊,哀冊中出現的“永陵”、“嗣皇帝臣衍”字樣,才讓考古工作者們恍然大悟,原來這座陵墓是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永陵”。
冉仁才墓青釉瓷俑?? ? ?
蜀石經 和陵文物等精彩紛呈
在央視的《國家寶藏》中,四川博物院藏的蜀石經曾重裝亮相,講述了蜀學的綿延不絕。本次展覽,四川博物院收藏的6塊蜀石經也全部集結呈現。孟蜀石經,又名廣政石經,肇始于后蜀廣政元年(938年),由當時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以開成石經為藍本,并增刻注文,歷時八年,刻成十經,碑石上千塊,立于成都府學文翁石室(今石室中學),余下三經在宋代補刻。這是我國古代唯一附有注文的石經,首次將儒家“十三經”全部匯集一堂。
蜀石經?? ? ?
蜀石經殘石迄今為止確認者非常稀少,現僅存7塊,其中1塊《儀禮·特牲饋食禮》原藏重慶市博物館,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其余6塊均藏于四川博物院。四川博物院院藏的6塊中,5塊時代為后蜀,1塊為南宋。業內人士評價,從稀有性和影響來說,四川博物院所藏的這6塊蜀石經殘石不但是一級文物,還可稱得上是一級中的一級。
王建謚寶?? ? ?
本次升級改造后的展覽還上新了和陵文物以及冉仁才唐墓青釉瓷器。和陵是后蜀開國皇帝孟知祥和妻子后唐福慶長公主的合葬墓,位于成都北郊磨盤山。展出的福慶長公主墓志銘上記載到,福慶長公主是李克用的長女,這件文物為孟知祥夫人的出身之謎提供了相當有價值的佐證。冉仁才是唐初將領,其墓葬1978年在今重慶萬州區被發現,后出土上百件文物,其中包括80多件青瓷器。此次展出的包括了鎮墓獸、儀仗俑、騎馬俑、駝馬俑、牽馬牽駝俑、官員俑、侍從俑、僮仆俑、伎樂俑、人首雞身俑、十二生肖俑等。
玉大帶?? ? ?
阿育王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