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毛片网站_中文在线观看www_国产污污视频_成人福利在线播放_久精品久久_精品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男人呻吟

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瞭望 | 競逐新質生產力

2024-03-11 來源:新華社 分享:

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崛起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中國經濟有望走出一條質量更優、動力更充沛的增長路徑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唐敏 周琳 陳諾 董雪 胡旭

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丁海濤攝

2024年新春,三個創新領域的新動向給中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做了最好的注腳。

1月2日,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正式揭牌。研究院位于上海市楊浦區,毗鄰未來楊浦第一高樓。

研究院將以頂尖科學家為核心引進標桿型高端人才,推動學科交叉和創新,形成以“頂尖科學家+知名科學家+青年科學家”組成的人才梯隊。

瞄準的目標是,通過有組織科研,向數學領域的“最先一公里”發起長期攻關,做出真正頂尖的成果。目前已經選定的方向包括場論、弦論等基本問題,以及超導、量子計算等應用。

1月6日,在量子計算應用領域,中國有了新進展。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搭載72位自主超導量子芯片“悟空芯”,是目前先進的可編程、可交付超導量子計算機。截至2月26日,“本源悟空”已為全球104個國家和地區用戶成功完成16萬個運算任務,全球遠程訪問人次突破200萬。

春節期間,多個城市上演千架無人機空中秀,視覺盛宴背后,每架無人機都需要接收精確到納秒的衛星定位信號,這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支撐。這個春節,“東數西算”八大樞紐節點平穩運行,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105萬標準機架,相當于千百萬臺服務器同時支撐運行,滿足集中購票、海量快遞物流傳感信息識別、上億人同時傳送祝福信息等的需要。

在最繁華的地方,為基礎研究安放下一張張安靜的書桌、數百塊記錄思想火花的黑板,中國對前沿科學投入加大,重視空前;以算力、高鐵等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全國布局大大提升統一大市場的運行效率,正催生出更多應用場景;代表未來產業的量子計算領域不斷出新,展現大科學時代,中國制度優勢效能釋放,科技成果涌現。從更寬廣的視野來看,當前技術突破疊加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正匯聚形成以創新為突出特征的新質生產力。

2023年經濟數據中,一組透露增長動能變化的數字不容忽視:高技術服務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1.4%,其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增長31.8%,電子商務服務業投資增長29.2%,均明顯快于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展現了中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數實融合,支持科研成果轉化,鼓勵創新創業的成效,尤其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了積極進展。

這也支撐中國有底氣應對當前面臨的消費和出口增速放緩、房地產市場調整以及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等挑戰。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崛起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中國經濟有望走出一條質量更優、動力更充沛的增長路徑。

新模式加速演進

打開世界“原始創新版圖”,中國在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方面,已經處于世界前列。《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3》報告顯示,2023年,19個中國城市進入全球百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名單。其中,北京、粵港澳大灣區、上海位列全球前十。在完成了一些領域的跟跑、并跑到領跑后,中國的科技創新順應大科學時代的科研特點,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加持下,科研范式變革催生更多成果,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創新模式加速演進。

科研范式變革,加速底層技術創新。

積極布局人工智能驅動科學研究(AI for Science)。2023年上半年,科技部會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啟動“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專項部署工作,緊密結合數學、物理、化學、天文等基礎學科關鍵問題,圍繞藥物研發、基因研究、生物育種、新材料研發等重點領域科研需求展開,布局前沿科技研發體系。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將數據、模型、算法、算力和人才協作連接在一起,釋放創新活力。

在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書生”通用大模型體系,成為多行業的智能助手;氣象預報大模型“風烏”,突破中期天氣預報10天大關;城市級實景三維大模型“天際”,實現了100平方公里城市實景三維建模……底層技術創新正在氣象、電力、能源、辦公等領域全面應用。

天氣預報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算法之一,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風烏”成為全球首個將預報有效時間突破10天的氣象大模型,產生應用于產業級的氣象預報,讓農民可以更準確地安排種植和收割時間,讓發電企業可以更好地調整風力和太陽能發電設備的運行,優化能源利用。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領軍科學家歐陽萬里說:“利用AI,‘風烏’的有效預測期已超過以往最好的物理模型。”

聯合創新,高效整合資源。

上海一家傳感器企業在長三角一體化科創云平臺上發布了一項國際前沿的技術需求,很快就有6家企業來“揭榜”,最終確定了浙江嘉興、江蘇蘇州的兩家企業來攻關。“我們琢磨了好幾年,聯合攻關后,已于2023年合作完成芯片設計和工藝驗證并流片,有望掌握關鍵技術。”該企業產業合作總監告訴記者。

看似信息對接,實質是長三角一體化這個“科創共同體”,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整合資源,正在成為創新有機體。23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4萬余臺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2022年以來,三省一市累計發布48項重點揭榜任務,揭榜任務研發投入超過10億元。

“一體化集聚全球創新資源、一體化整合長三角科創資源、一體化征集重大技術需求、一體化組織協同攻關。誰出題、誰出錢,誰接題、誰用錢,打破科研財政資金支持科技創新的地域局限,不斷豐富科創共同體建設,讓創新資源在長三角區域暢通流動。”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說。

強強聯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組團攻關前沿課題。

同步輻射光源,被譽為“前沿科研眼睛”,為先進功能材料、能源與環境、物質與生命科學交叉等領域提供微觀觀測條件。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我國第一代光源,合肥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被稱為二代光源,“上海光源”被稱為三代光源。中國四代光源——“合肥先進光源”正在建設中。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副主任劉嘯嵩告訴記者,“合肥光源”為“上海光源”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如今“合肥先進光源”又吸引來“上海光源”的科研工作者,多年來,雙方共同承擔了多個“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國家重點專項任務。

各有所長的上海、合肥光源強強聯合后,長三角將成為世界級光子創新中心。

2024年伊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也有了新動作。1月初,第三批1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名單出爐,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總數達31家,三地協同創新平臺規模不斷擴大。在深圳光明科學城,合成生物大科學裝置正平穩運作。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形成集群之勢。通過這些大裝置和實驗平臺,粵港澳三地科學家將開展最前沿的科學研究。

大科學裝置已成為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源泉。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建國介紹,科學島依托國家大科學裝置及相關科研平臺,已累計實現授權發明專利2000多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合同總額超過11億元,出自科學島的科技成果孵化企業百余家,帶動上萬人就業。

“進入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需要集聚優勢資源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合力共建,催生重磅研究成果。”合肥市發展改革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工作處副處長李辰說。

新產能加快成長

創新引領技術突破,已成為驅動發展的強勁動能。

2023年,是全球人形機器人發展關鍵年。這項技術還未能完全落到實際的行業應用中,但它代表著先進技術方向。

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顧捷告訴記者,2023年公司生產的人形機器人gr-1率先在國內實現小批量交付,預計2024年將實現上千臺人形機器人量產。“今后不但可以在實驗室里看到機器人,各類應用場景中也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人形機器人可能會像汽車手機一樣,變成新一代終端,普及到養老陪護、康復等眾多場景中。這并不僅僅是一個個場景的替代,而是生產方式的迭代,隨著技術革命性突破,新技術對產業的改造提升撲面而來。

傳統產業升級煥新。

以寶武的工業機器人“集體上崗”為代表,上海規上工業企業機器人密度已達260臺/萬人,推動著上海的產業結構將向更高端、技術密集型方向轉型。上海圍繞汽車、高端裝備等六大重點產業推進工業企業智能制造轉型,累計建設20家市級標桿性智能工廠、200家市級智能工廠。

從全國來看,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改造,疊加智能工廠的推進,我國裝備制造業增加值穩步增長,產業技術密集程度持續提升。近年來,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均達到10%左右,顯著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

數字經濟提升生產效率。

數字經濟滲透率逐年提高,對整體經濟的生產效率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從速度來看,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人民幣;2022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了50.2萬億元,增速超10%,而且已經連續11年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從生產效率來看,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為1.75,比2012年提高了0.09。這一生產率水平和同比增幅都高于整體國民經濟生產效率。

受訪專家認為,2024年,圍繞數據要素市場的第三產業將快速興起;數字金融、數字健康、數字文旅、數字科創等產業,會涌現大量新模式。

全國多地瞄準“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方向謀劃經濟發展路徑。北京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字經濟大省浙江提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布局新賽道,開拓新市場,培育新增長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

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各地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發展新優勢的關鍵領域。北京超前孵化深挖原始創新源頭,超前發現、超前布局,以創造項目代替選育項目。一批硬核科技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2023年,北京認定登記技術合同總量首次突破十萬項,達106552項,同比增長12.1%。

2023年,上海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3.9%,其中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產業產值分別比上年增長32.1%和21.3%。

從全國來看,據統計,2023年上半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超過40%,發展勢頭迅猛。當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正處于搶占制高點、向更高位躍升的重要關口,隨著原始創新能力“瓶頸”和高層次技術人才結構性短缺等短板補齊,將迎來更大發展。

布局未來產業,開辟新賽道。

中國具備工業體系完整、產業規模龐大、應用場景豐富等綜合優勢,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近年來,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多地出臺了培育未來產業的政策文件,多個地方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腦機接口、6G網絡設備、超大規模新型智算中心、先進高效航空裝備等創新標志性產品。

浦東新區圍繞未來芯片、合成生物、智能計算等細分領域,持續推動張江科學城、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等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

浙江面向人工智能、區塊鏈、未來網絡、元宇宙等新興領域,推進一批“新星”產業群和浙江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

江蘇大力培育第三代半導體、生命健康、氫能儲能等未來產業,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

借助無人機、低空通航等領域的產學研和市場應用的先發優勢,深圳大力度布局低空經濟產業,提出到2025年,產值規模突破1000億元大關。

場景創新成為新引擎

新年伊始,多地積極開展場景創新實踐:1月8日,湖南省工信廳發布湖南省智能網聯汽車典型示范應用場景;1月10日,四川省宜賓市發布2024年第一批新型儲能場景需求清單;1月1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舉辦廣西制造業產業鏈場景招商發展大會……越來越多的創新場景,引領著技術突破與產業變革。

1月,在上海浦東金橋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全球首條5G-A車聯網示范路線正式開通。上海移動攜手中國移動上海產業研究院、華為等合作伙伴率先驗證了車、路、網、云、圖全要素,支撐車路協同、自動駕駛遠控等車聯網典型應用,為下一步實現全城全網的廣域低時延高可靠車聯網絡進行試點。

全空間無人體系、智慧園區、互動游園、新消費結構升級……不久前,一則關于合肥駱崗公園超級場景的征集令在朋友圈刷屏,“將城市公園作為新技術的試驗場,征集一批創新能力強、應用潛力大、標桿效應強、市場前景良好的場景能力解決方案。”合肥市發改委場景創新處處長張杰說。

記者走進這個充滿科技感的城市公園,無人車、無人機、AI科普設備、智慧能源管理等新技術、新產品隨處可見。截至目前,這里已落地新技術、新產品超100個,打造具有顯著示范性的應用場景超50個,聯動科創企業超500家。

場景創新正在成為合肥創新的新引擎。“合肥在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安徽創新館、中安創谷、訊飛小鎮、江淮運河等開展超大場景謀劃,以期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人、服務機構等創新資源與合肥深度綁定。”張杰說。

中國長期積累的基建紅利正在成為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上海布局全球首條5G-A車聯網示范路線離不開上海數字基建。近年來,上海積極推進5G雙千兆網絡建設,累計建成5G基站總數達到了8.8萬個,5G基站占移動通信基站的比重達37.2%,5G基站的建設密度也達到了每平方公里13.8個,業務應用深度拓展,除了構筑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還涌現了5G+文旅、5G+工廠、5G+醫療等一批典型案例。

從全國來看,目前我國5G基站數量達到330萬個,占移動基站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全球領先。國家數據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沈竹林在媒體吹風會上介紹,我國數字基礎設施規模和能級不斷躍升,數字技術和產業體系日臻成熟,一二三產數字化水平持續提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經超過9%。

適應新經濟的服務模式更新,助力產業落地。

“低空經濟”被視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深圳、合肥等多地積極布局場景,助力產業落地。以深圳為例,加快完善低空經濟軟硬件基礎和配套設施,構建低空經濟設施網、空聯網、航路網、服務網“四張網”,加速場景應用。2023年,深圳無人機運輸快遞實現日均6000票。

持續釋放創新活力

營造創新思想馳騁空間。

走進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和別處最不同的地方,是這里無論是會議室、辦公室還是公共空間,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黑板。

“裝修時數學家們提出來的唯一需求,就是希望隨處可以有黑板,這樣產生了創意靈感、解題思路,隨時都可以寫下來,也方便第一時間和同行交流指正。”研究院代建方——上海楊浦科創集團副總經理蔣曉波說。

研究院目前已有十余位科研人員全職加盟,在數學物理與幾何,特別是場論和弦論方向,初步建立起較高水平的研究團隊。

在機制上,研究院將積極開展改革探索,在基本建設、經費投入、人才引進、科研服務、財務管理等方面營造有利于基礎研究與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

作為新型研發機構,不僅機制和考核上更加靈活,支持上也更加全面。“我們將在配套上全方位下功夫,更好地匹配各類資源,給數學家們當好‘后勤部長’,做好各類保障。”上海市楊浦區科委主任肖菁說。

為支持科技工作者勇闖創新無人區,中國穩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優化投入結構,加大對冷門學科、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為科研人員靜心思考、潛心研究、全心投入提供更好的服務。

為科研人員“減負松綁”。

為讓科研人員集中精力科研,多地出臺管理辦法,簡化流程,更科學地管好用好科研經費。

今年1月,安徽省印發《進一步深化安徽省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改革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探索建立科研經費管理、績效管理與誠信體系建設協調推進的制度體系,為科研人員“減負松綁”。“安徽從2021年開始試點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明確在省自然科學基金1大類4個子項實施,《方案》擴大到5大類17個子項,基本實現了項目類型全覆蓋。”安徽省科技廳資源配置與管理處四級調研員胡海明說。這5大類項目分別為:省自然科學基金類項目、科技人才類項目、科技決策咨詢類項目、創新平臺類項目和科技攻關類的“揭榜掛帥”項目。

《方案》明確執行科研經費“包干制”的項目不需要編制預算,項目經費開支可以在有關科研項目經費科目中自主確定,不需要報主管部門審批,最大限度賦予科研人員項目經費使用自主權。中科星圖測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以空天科技領域為例說,技術創新存在不確定性和迭代反復,研發項目經費預算就有可能變動調整,且重大科技項目科研周期較長,科技的快速發展及成果可能會給項目技術路線帶來優化,并由此導致經費預算的變化。“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改革,更好滿足了科技創新對科研經費適度靈活的需要。”

破除創新成果轉化堵點。

“不想轉”“不敢轉”“沒錢轉”等問題一度讓科技成果“睡大覺”。多地探索機制激活這一沉睡的資源。

近日,西部創新高地四川宣布全面啟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綜合試點,讓科技人才有“名”得“利”。

在成都龍泉驛區的一家工廠車間,一條半自動化的封測中試生產線運行快兩年,正處于設備磨合階段。通過這條產線,四川產的苧麻被制造成苧麻炭,再生產為商用型的軟包和圓柱形超級電容器,投入市場。

2015年,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維清開啟基于苧麻炭的超級電容器產業化研究。在邁過公斤級別的苧麻炭制備門檻后,楊維清團隊把目標產量瞄向“噸”級別,但投入大、風險高,面臨成果轉化窘境。

西南交通大學推行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為團隊打破了窘境。2021年“高比能超級電容器關鍵材料與器件制備工藝系列技術”所涉及的9項職務發明,按照學校和科研團隊3∶7的比例完成知識產權分割確權后,以1388萬元的估值作價入股四川一家科技企業。其中,學校30%的知識產權由該企業出資416.574萬元購買。轉化過程簡單順暢,實現了科技成果從單位所有到單位、個人混合所有轉變。

作為這項改革的2.0版,1月29日,四川省科技人才評價改革綜合試點動員部署會暨全面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改革推進會在成都舉行。四川將全面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改革,包括完善制度鏈條,加大中試熟化平臺布局建設力度等;擴大科研單位成果轉化自主權,完善科技成果市場化轉化機制,如允許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等,還將進一步探索建立符合不同創新活動類型的人才評價體系。

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實現科技成果轉化。2022年,安徽省確定5家省屬高校成為首批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試點單位。2023年底,安徽遴選106家單位參與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安徽工業大學教授龍紅明團隊自主研發的冶金固廢高值化非建材領域應用技術方面的3項發明專利,通過技術轉讓,簽約合同額高達1000萬元。龍紅明告訴記者,賦權改革提升了科研人員的自主權,激發了科研熱情。

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過去都是把科研人員送到國外深造,如今越來越多外國學者來到科學島上‘取經’。”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黃晨光告訴記者,近四年來,科學島累計引進各類外籍人才130余人,建立了覆蓋約70個國家和地區、150余家科研機構的全球創新合作網絡,每年有500多人次的外籍學者來到島上交流合作,舉辦國際學術交流會議10場左右。

近期,為吸引全球人才,上海浦東宣布將實施全球引才伙伴計劃(GTP),包括鼓勵外籍科學家承擔國家科技計劃、擔任新型研發機構法人等,全力打造國際人才發展引領區。

目前,中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簽訂了116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深度參與包括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等一批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

關鍵詞 >>
分享:

相關閱讀

網站地圖 新聞 專題 晚會活動 康巴衛視節目 視頻 娛樂 圖說 文化 旅游
國內國際
涉藏新聞
崗日雜塘
啟米時間
法治明鏡
向巴聊天
康巴講壇
康巴歡樂匯
雪域高原
歡樂星播客
快樂漢藏語
周末大舞臺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開
翁姆報天氣
央視新聞聯播
康巴衛視新聞
紀錄片
微視頻
專題片
電影
電視劇
動畫片
藏歌藏舞
晚會活動
文化動態
藏傳佛教
名家專欄
藝術
旅游資訊
景點推薦
風土人情
旅游寶典
加載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體
關于我們衛視動態播出時間表廣告刊例用戶協議舉報制度

蜀ICP備 15032686號

新聞信息服務資質備案號:川新備14-000059

川公網安備 51019002000121號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四川省互聯網不良與違法信息舉報中心


違法及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8-8598 19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小视频 |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三上悠亚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ⅴ国产馆 | 欧美专区在线 | 日本xxxx裸体xxxx | 久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精品亚洲欧美日韩国产 |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 成人精品久久 | 91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 色在线综合 | 亚洲三区视频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 | 日韩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 欧美二区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91 | 欧美另类视频在线 | 色综合亚洲精品激情狠狠 | 久久五月天综合 | 亚洲免费看片 | 四色网址 |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日批视频免费 | 欧美日韩免费 |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精品视频 | 欧美视频网址 | 日韩成人精品视频 | 欧美第一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 | 一区二视频 | 精品99久久久久久 | 日日夜夜狠狠 | 色婷婷成人精品综合一区 | 精品国产欧美日韩 | a级高清免费毛片av在线 | 久久美女 | 日本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