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邂逅扶殘助殘 江西勾勒助殘“良方”
2024-05-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 分享: |
中新網南昌5月19日電 題:“非遺”邂逅扶殘助殘 江西勾勒助殘“良方”
作者 朱瑩
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你能想到什么?是起源于北宋,俗稱“麻布刺繡”的夏布繡,還是在紙上“飛針走線”的宣紙刺繡?當古老非遺技藝與殘疾人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俗稱“麻布刺繡”的夏布繡至今已流傳千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學習夏布繡近兩年時間,在聾啞人士高雨翠的寂靜世界里,從一針一線到一路繁花:參與央視七夕晚會錄制、在第二屆江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現場展示夏布繡技藝、成為兩名聽障人士的小老師……
“我們新來了兩名小伙伴學習夏布繡,她們是聽障人士,我來當小老師,像當初老師教我一樣,我一針一線地教她們刺繡,認真學習。”高雨翠近日告訴記者,一年來,除了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外,有更多殘疾人加入夏布繡隊伍中。
以麻為紙、以針作筆、以線代墨,經緯之間勾勒助殘“良方”。在高雨翠手下,《楓落吳江圖》《芙蓉鷺鷥圖》等一幅幅精美的夏布繡作品,讓人眼前一亮。她說,“通過一針一線、日積月累、堅持不懈的努力,看看自己繡出的作品,還能幫助其他人,會有成就感”。
“非遺助殘讓殘疾人對生活更有信心,他們會感覺到自己的優勢得到了發揮,實現了人生價值,更有一種生活的獲得感。”新余市殘聯理事長晏世文說。
“近些年,我和我的團隊,傳承和傳播夏布繡的技藝,并將非遺傳承事業的著力點放在了扶殘助困上。”國家級非遺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吳婉菁告訴記者,目前,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已有4名殘疾人學徒,分別由4名師傅一對一師帶徒模式傳授殘疾人非遺夏布繡技藝。
記者了解到,越來越多原本徘徊于社會邊緣的殘疾人群體,因為非遺技藝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而他們又用自己的熱愛和堅韌,書寫著新的非遺故事。
在江西南昌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沿著街區往里走,來到2024年西湖區殘聯非物質文化遺產宣紙繡培訓班。穿針引線,巧織經緯,二十余名“繡娘”一針一線在宣紙上勾勒刺繡作品。
和高雨翠相似,今年30歲的舒瑩,此前因為行動不便、沒有一技之長,長期待在家里。通過西湖區殘聯,她接觸到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宣紙刺繡,在非遺傳承人顧玉純的幫助下,逐漸掌握宣紙刺繡的技能。
“我們傳習中心培訓班不僅有宣紙刺繡,還有葫蘆烙畫、木雕、團扇等,目前已經幫助了上百名殘障人士。”南昌市西湖區殘疾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負責人吳壽國告訴記者,不少殘疾人通過學習非遺技藝,能實現足不出戶就業創收。
據了解,近年來,江西拓展殘疾人就業渠道,促進殘疾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升靈活就業能力。
去年10月,江西省殘聯印發《江西省促進殘疾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扶持辦法(試行)》。其中明確,用人單位組織殘疾人參加非遺項目培訓,培訓時長超過1個月的,可申請享受培訓費補貼。
吉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坑鄉油紙傘設立陽光助殘就業產業基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城硯制作技藝培訓班幫助殘疾人掌握一技之長……當“非遺”邂逅扶殘助殘,擦出的火花正在點亮殘障人士就業之路,有了日漸成熟的項目和熱心助殘的“提燈人”,就有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從中受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