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踐悟習近平文化思想 譜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青海篇章
2024-06-21 來源:光明網 | 分享: |
作者:中共青海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
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文化建設中采取戰略性舉措,實現突破性進展,取得標志性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這一重要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學行動指南。站在新起點,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勇擔新的文化使命,擦亮“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鮮明文化標識。
1.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內涵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從政治、歷史、理論、實踐等維度深刻把握這一思想,對擔負好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闡明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領導的極端重要性,為擔負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堅強政治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刻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洞察時代發展大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堅持政治家辦報辦刊辦臺辦新聞網站,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格局全面重塑,激發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向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宏偉目標奮勇前行的強大力量。
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現實中國、根植于歷史中國,是黨領導人民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百年實踐總結和理論結晶。我們黨歷經百年歷史征程、總結百年實踐經驗,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創造性地提出堅持“兩個結合”的重要論斷,立足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揭示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
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堅持什么原則、實現什么目標等根本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譜寫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新篇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深刻總結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歷史探索和實踐經驗,形成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成果。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世界文化激蕩之下中華文明重煥榮光的戰略引領,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引領世界文明發展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
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具有鮮明的實踐特征和扎實、深厚、廣泛的實踐根基。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文化的地位作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推動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充分彰顯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偉力。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七個著力”、11個方面的重大創新觀點和16個方面的戰略部署,為建設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明確了新的實踐要求、提供了科學行動指南。
2.奮發有為推進青海文化建設
新時代新征程,青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努力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奮斗和實踐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堅持凝心鑄魂。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召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經驗交流暨理論研討會,辦好理論專題專欄、打造理論宣講品牌隊伍、推出漢藏雙語理論讀物、深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讓黨的創新理論浸潤江源大地。立足“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的“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的“三個更加重要”戰略地位,聚焦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產業“四地”,組織“領航”“足跡”主題報道、“牢記囑托?不負青山”等特色報道,舉辦“中國共產黨的故事”青海宣介會、“新時代?新青海?新征程”主題成就展,凝聚起全省各族干部群眾感恩奮進的強大力量。
增進文化認同。青海牢牢把握文化認同這個根本,發揚中國文化大一統傳統,立足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特殊省情,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廣泛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建設,大力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充分彰顯昆侖文化蘊含的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和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河湟文化、格薩爾史詩、熱貢藝術等時代價值,打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等一批文化符號,青海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里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進一步增強,開創了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新局面。
賡續歷史文脈。我們敬畏歷史、敬畏文化,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召開全省文化改革發展大會、全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座談會,出臺青海省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頒布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建設國家級熱貢文化、藏族文化(玉樹)、格薩爾文化(果洛)3個生態保護實驗區。助力實施考古中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喇家遺址、熱水墓群考古發掘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建立非遺名錄保護體系,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打造“青繡”“花兒”等非遺品牌,讓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永遠傳下去、更好用起來。
傳承紅色基因。青海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挖掘整理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形成、分類分布、文化內涵和時代特征,構建紅色文化傳承保護利用體系。加強海北原子城、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班瑪紅軍溝等紅色遺址的修繕和利用,打造123處國家級、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力弘揚青海大地上熠熠生輝的“兩彈一星”精神、“兩路”精神等偉大精神。探索紅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徑,精心打造“雪域高原·紅色青海”等紅色旅游精品路線和玉樹抗震救災紀念館等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講好青海故事。我們秉持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胸懷,舉辦“中國這十年·青海”新聞發布會,開展“湟魚洄游”等特色主題報道,打造“國家公園省”“昆侖文化”系列直播品牌、青海湖文化文藝品牌,拍攝《雪豹和她的朋友們》《自然之源》等紀錄片,推出魯迅文學獎《荒原上》等一批優秀作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加強人文交流,在德國等30余國舉辦“感知中國·大美青海”民族文化藝術展,開展瀾湄六國青年溯源探尋活動,依托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國(青海)藏毯國際展覽會等重大活動和對外文化交流平臺,講好現代化新青海建設的生動故事。
3.深耕文化沃土擔負新的文化使命
青海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地之一、中華民族精神的展現地之一,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新征程上,我們將深耕文化沃土,以培育弘揚青海“五個文化”為抓手,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青海新篇章提供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撐。
培育弘揚生態文化,守護“中華水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青海享有“中華水塔”等美譽,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特殊的生態地位,造就了深厚獨特的生態文化。我們將加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宣傳和研究闡釋,深化青藏高原特色生態文化體系研究,挖掘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現實價值,建設國民生態文明教育體驗基地,開展生態省情宣傳教育。持續打造國家級和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推進“美麗中國·潔凈青海”建設,深入實施保護中華水塔和“清潔三江源”等行動,推動高原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構建“一芯一環多帶”生態旅游發展格局,實施“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旅游品牌提升行動,加快推進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建設,加快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讓青海成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向世界展示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窗口。
培育弘揚歷史文化,探源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青海歷史悠久、文脈綿長,河湟文化、昆侖文化等獨具一格,熱水墓群、伏俟城等歷史遺址星羅棋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我們將深刻把握“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推動文物古跡、歷史街區等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構建“大保護”格局。深化中華文明青海探源工程,加強中華文化基因專題研究,推進“考古中國”重大工程,完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完整傳承下去。推進熱水墓群考古基地和省級文物標本庫建設,加強古籍保護整理出版,推進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創建,打造“河湟故居”“多彩藏居”等特色民居,推出更多“青”字號品牌。加快推進長城、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青海段建設,打造黃河上游文化旅游帶,讓歷史文化煥發生機和光彩。
培育弘揚紅色文化,挺起民族脊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青海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偉大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青海的鮮活傳承和重要展現。我們將加強革命文化的研究闡釋,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深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教育,大力宣傳革命英烈、“兩彈一星”元勛等民族脊梁式代表人物,開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系列活動。深入實施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舊址保護利用工程,大力推進網上數字化紅色展館建設。加大紅色旅游、紅色研學開發力度,打造富有紅色文化底蘊的品牌景區、精品線路,推出一批文創產品、宣傳片、微視頻,讓人們在追尋“詩和遠方”中感悟紅色文化。
培育弘揚民族文化,構筑共有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才能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才能長盛不衰。青海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團結融合典型地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先行區和展示地。我們將立足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脈絡、地域特征,實施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工程、各民族文化經典互譯工程,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打造以“唐蕃古道”為載體的雙向交叉式民族團結進步走廊,推進社區“石榴籽家園”建設。實施民族服飾、民族美食、民俗活動等傳承創新項目,推進“青海民族風”建設。舉辦熱貢文化、絲路花兒、河湟文化等藝術節,打造“藏毯”等文化品牌,生動展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的美好景象。
培育弘揚高原文化,展現時代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青海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登高望遠、腳踏實地、感恩奮進,扎根高原、無私奉獻的先進典型不斷涌現,高原題材文藝精品璀璨奪目,文明新風吹遍高原大地,新青海建設展現新的精神氣象。我們將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高原民族地區精神文明建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推進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昆侖計劃”,加快文化數字化發展,提供更多優質文化供給。創新實施“四季村晚”等文化惠民活動,建好用好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讓群眾更加熱愛文化、享受文化。深度融入國家文化戰略,協同推進長江、黃河流域文化帶以及蘭西城市群文化圈建設,打造以“絲綢之路”青海道和“一帶一路”為載體的高原文化體驗走廊。建立高原先進典型培育和示范工作體系,選樹更多可親可敬可學的“時代楷模”“青海榜樣”,激勵全省各族兒女懂青海、愛青海、興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