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 | 以綠色發展之路 共享生態之美
2024-07-16 來源:中新圖片公眾號 | 分享: |
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以綠色發展之路,共享生態之美。
中國生態環境改善成效顯著,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城鄉環境更加宜居;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升。中國積極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能源綠色低碳化步伐逐步加快;生態文明法律和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全球環境治理貢獻日益凸顯;綠色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成為更多人的自覺選擇。
2016年8月5日,祖孫倆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內玩耍。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塞罕壩人將昔日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荒原,變成百萬畝人工林海。 中新社記者 楊可佳 攝
2019年4月4日,新疆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民眾在雅瑪里克山青年峰下種植樹木。 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2020年4月15日,福建省羅源縣碧里鄉濂澳村春光明媚,兩只蒼鷺上演“戀愛”之吻。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2020年8月7日,游客在浙江安吉的黃杜村白茶茶山漫步。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安吉依托“白茶之鄉”和“竹鄉”兩張名片,突出農旅、文旅、工旅融合發展,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2020年9月29日,云南玉溪,工作人員操縱無人機在生態環境惡劣、立地條件差的地區進行飛播造林。 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2021年2月25日,云南西雙版納,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中心一名飼養員帶領亞洲象進入附近原始森林進行野化訓練。 中新社記者 康平 攝
2021年5月13日,航拍初夏時節的江蘇鹽城東臺黃海森林公園。(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2021年6月18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黃沙頭國家沙漠公園內,當地民眾參與沙漠治理,鋪設草方格。 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2021年7月4日,廣東省深圳市大鵬灣海域,布氏鯨與海鳥“共舞”。 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2021年8月16日,南海伏季休漁結束,海南臨高新盈港漁船出海作業。(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駱云飛 攝
2021年9月29日,云南昆明,民眾觀賞為迎接《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設立的花壇。 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2021年11月18日,白鷺、蒼鷺等鳥類在廣東省廣州市的海珠湖鳥島上停歇。(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
2021年11月24日,長汀豐盈農場的柚子迎來豐收。長汀縣曾是中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草木不存,紅壤遍露,山嶺一片赤色。經過持續多年治理,長汀水土流失率下降到2020年的6.78%,森林覆蓋率達到80.3%。2021年,長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踐還成功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2022年7月16日,藏野驢在西藏那曲羌塘草原上馳騁。 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松 攝
2022年8月6日,江蘇省常州市,航拍武進區前黃鎮漁光互補光伏發電基地。該基地實現了“上面發電、下面養殖,科學發展,綜合利用”的漁光一體模式。(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2024年6月18日,俯瞰江蘇南京牛首山河兩岸景致。近年來,當地積極改善河湖生態環境、提升人居幸福指數,穩步推進牛首山河生態廊道景觀改造項目建設,建有堤頂漫步道、濱水步道、水上觀景亭、休閑廣場、生態公園、體育公園等,打造家門口的“幸福河”。(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2024年6月27日,航拍措普溝景區風光。措普溝自然生態保護區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境內,這里濃縮了雪山、草原、森林、湖泊等川西高原上的美景,尤其是森林環抱的措普湖被譽為“康巴第一圣湖”。(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王磊 攝
編輯:陳芳婷 易海菲
編審:崔楠
監制:毛建軍
圖片來源:中新圖片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