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公示,四川這些人上榜→
2024-12-17 來源:文明四川 | 分享: |
為充分發揮道德模范榜樣引領作用,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精神支柱、樹價值標桿、育時代新人,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評選表彰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按照優化英模人物宣傳學習機制的要求,評選表彰活動面向城鄉基層、各行各業廣泛推薦人選,經過逐級審核、集中公示、投票評選、隆重表彰等程序,推出一批事跡突出、品德高尚、社會認可的道德模范。
評選表彰活動現已進入候選人公示環節。經主辦單位嚴格審查,共確定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299名,其中,“助人為樂”類63名,“見義勇為”類58名,“誠實守信”類59名,“敬業奉獻”類65名,“孝老愛親”類54名。12月16日至20日,候選人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集中公示,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中國軍網、光明網、中國經濟網、中國文明網、中工網、中國青年網、中國婦女網同步公示。
其中,四川有9人入選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他們分別是:李月莉、陳懷炯、冉體蘭、楊光銀、張崇魚、陸相東、馬均、郭漢中、蔡小彬。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124李月莉
李月莉,女,漢族,1965年6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農業農村局退休職工。
13年來,李月莉免費教授20余名困難家庭孩子學習二胡;9年里,她義務教授特殊學校100余名殘障孩子克服困難、練習音樂,用一把二胡讓這群孩子實現自我價值。
小學時的李月莉對二胡“一見鐘情”,但因家境貧寒,父母只能給她買一把便宜的二胡。幾年后,李月莉的二胡被一場洪水沖走。2010年,李月莉在名師指導下重新學習二胡,通過刻苦鉆研技藝,她在“華樂之韻”國際二胡大賽等大型比賽中獲獎。2011年,一個孩子的出現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一次演出結束后,一名叫小峰的小學生向李月莉表達了想學二胡并登臺演奏的愿望,但因家庭困難,無法實現。“不能讓我曾經的遺憾再發生!”李月莉想起兒時的經歷,決定成立工作室,從事二胡公益教學。13年來,她免收困難家庭孩子學費、贈送二胡和教材、免費提供伙食,自費帶領學生到北京等地參加夏令營和公益培訓,參加演出。
李月莉不只幫助困難家庭學生,多年來她累計免費教導視力、智力、肢體障礙等特殊學生114人。相較普通孩子,特殊學生學起來難得多,但李月莉說:“只要你們堅持,我就不會放棄!”在教學中,她耐心細致,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動作都反復教唱、演示;在生活中,她為孩子們按摩僵硬的手指,提供免費餐食;她用心鉆研“一指練習教學法”“快樂二胡教學法”等方法,幫助孩子們更快、更好地掌握學習技巧。目前,李月莉已指導6名殘疾學生在比賽中獲得獎項。
同時,李月莉免費為26名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音樂康復治療;兼任多所學校的二胡外聘教師,且不收取任何費用;免費招收困難家庭學生、殘障學生,且免費提供二胡;組織志愿者深入農村、學校開展公益演出130余場次,惠及15萬人次。
李月莉榮登“中國好人榜”。
142陳懷炯
陳懷炯,男,漢族,1944年10月生,四川省雅安市天全縣中醫醫院原院長。
行醫六十余載,陳懷炯治療患者100余萬人次。他將祖傳診所和配方無償捐給當地政府,帶出一大批中醫骨科專業醫療骨干,推動陳氏骨科醫術惠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少數民族地區。
多年來,陳懷炯保持著和衣而眠的習慣,以便隨時接診患者。退休前,他每天工作近12個小時,退休近20年來仍然堅持每天工作7小時。2017年,天全縣中醫醫院成立“名中醫工作室”,他帶領36名該工作室的醫務人員每天診治門診患者1500余名。
在陳懷炯的一再堅持下,天全縣中醫醫院骨傷科門診掛號費僅收取1元,至今已逾17年。僅此一項,2023年幫助患者節約醫療費用100萬元以上。他運用祖傳秘方結合現代醫藥,研制出陳氏膏、散、丸、酒劑系列藥物,且藥物費用低廉,僅幾十元便讓許多骨傷患者痊愈。60多年來,他為貧困患者減免費用50萬元以上,贈送研發的膏藥1萬余片。目前,醫院已成為三級乙等中醫醫院,年門診量50余萬人次,是“四川省十佳中醫醫院”“四川省重點骨傷專科醫院”。
陳懷炯打破“傳內不傳外”的祖訓家規,先后把家傳醫術傳授給460余名醫學骨科后輩。他的核心診療技術之一“小夾板固定術”,讓很多患者免除開刀手術的痛苦。他在醫院增加藏語提示牌,方便少數民族群眾就醫。他推動醫院同甘孜、涼山等地銜接,投入20萬元資金開通異地就醫即時結報系統。同周邊眾多醫院組建骨科聯盟,目前已為少數民族地區培訓骨科人才60余人,每年跟班帶訓少數民族地區的醫院骨科人才30余人次。
陳懷炯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四川省道德模范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212冉體蘭
冉體蘭,女,漢族,1976年8月生,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回馬鎮文武村村民。
冉體蘭從大貨車車輪下救出一名兩歲幼童,自己卻失去左臂。生死關頭,她毫不猶豫沖上前,不僅挽救了一個幼小的生命,更挽救了一個美滿的家庭。
2022年10月2日14時57分,冉體蘭在247國道邊自家門店附近與鄰居聊天時,突然看到一名兩歲幼童橫穿公路,一輛大貨車正向幼童方向疾駛而來。千鈞一發之際,冉體蘭沒有絲毫猶豫,挺身而出、飛奔上前,在幼童被卷入車底前,一把將幼童拉回并護在懷中,自己卻與行駛中的重型貨車發生了激烈碰撞,當場昏迷過去。事后經檢查,幼童僅受輕微皮外傷,但陷入昏迷的冉體蘭出現多處傷勢,右臂皮膚撕裂,左臂完全粉碎性骨折,后被截肢。
“孩子才兩歲啊,那么小,一只手臂換一條命,值了!”“我當時什么都沒想,跑過去拉住他背后的衣服把他拽了回來。幸運的是,還好把他抓到了。”這是冉體蘭在事后面對大家關心和記者采訪時反復說的幾句話。冉體蘭的救人事跡引起媒體廣泛關注。
在左鄰右舍眼中,冉體蘭是個樂天派、熱心腸。鄰里有事,她都會積極幫忙,是大家眼中的“好大姐”。她的家庭是令人羨慕的美滿之家,她也是婆婆眼里的好兒媳。
冉體蘭榮登“中國好人榜”。
227楊光銀
楊光銀,男,漢族,1982年4月生,中共預備黨員,四川交運眾城物流有限公司駕駛員。
地震來臨時,楊光銀不顧自身安危,在生死關頭果斷駕駛重型罐車擋住崩落的山石,為他人筑起生命“屏障”,勇救7名工人,自己卻身負重傷。
2022年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此時楊光銀正駕駛著滿載水泥的重型罐車往瀘石高速TJ7標3號站卸水泥,注意到山體晃動和碎石滾落,瞬間意識到地震來臨。他發現右前方路邊有幾名工人正在砌堡坎。一邊是不斷滾落的石塊,一邊是湍急的河流,狹窄的施工便道上,工人們無處可躲。生死關頭,他不僅沒有加速離開,反而把罐車停到工人身旁,用50噸重的車身筑起了一道“屏障”,阻擋著不斷飛落的石塊。罐車剛剛停穩,一塊巨石便砸中車頭,把駕駛室掀開了一條大縫,車身瞬間變形。他不顧自身傷勢,從變形的駕駛室迅速爬出,朝著工人大喊:“大家快跑,快往平地那邊跑!”僅僅幾秒后,山體發生大面積滑坡,施工便道被完全掩埋,水泥罐車被砸得面目全非。但正是罐車的保護和楊光銀的正確指引,為工人們爭取了寶貴的逃生時間。最終,楊光銀左臂和肋骨骨折、腰椎橫突、肺部挫傷,但換取了7名工人的生命。
楊光銀母親年邁、女兒尚未自立,他深知作為家中頂梁柱,自己的平安是家人最大的惦念。他認真學習安全知識、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堅持文明駕駛,6年駕駛生涯中,從沒有發生過一起交通事故。但在危難之時,他毫不猶疑地作出了選擇,挽救了更多生命。
楊光銀榮獲“最美貨車司機”、2022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等稱號。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322張崇魚
張崇魚,男,漢族,1938年7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巴中市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終身名譽館長。
張崇魚歷經30余年,先后175次、行程80余萬公里拜訪6000余名紅軍將士及親屬,搜集到16.8萬余名全國各地的紅軍和烈士名錄,與團隊前后收集、整理了3億余字紅軍史料,建成全國最大的紅軍碑林。
張崇魚出生在四川巴中,自幼聽著父輩們為革命事業浴血奮戰的故事,對紅軍有著特殊的情感。1992年,張崇魚參加一個紀念活動時了解到,紅軍將士很多人尸骨無存、無名無姓。他暗暗立下誓言:“為紅軍樹碑立傳,讓后人銘記!”在即將退休之際,張崇魚懷揣僅有的800元積蓄,走出了搜集紅軍資料的第一步。
張崇魚向全國發出3000多封信函,尋找老紅軍線索。1993年,在四川省政府批準建立“川陜蘇區將帥碑林”后,張崇魚和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先后征集到題字題詞500余件,紅軍史料3000余冊,紅軍將士的簡歷、手跡5000余件,照片2萬余張,收集紀念物品1萬余件。經過10余年努力,2005年7月,川陜蘇區將帥碑林正式落成。
如今,86歲高齡的張崇魚還經常受邀前往各地講述紅軍故事。每逢清明等節日,他都堅持駐守在碑林,為前來瞻仰、吊唁的群眾詳細講解。為了把紅軍故事傳承下去,他一有空就去紀念館為講解員進行義務培訓,推動策劃“紅領巾講黨史”志愿服務項目,編撰《將帥碑林碑文集》《紅軍將士作品選》《紅軍故事集》《百歲老紅軍傳奇生涯》等46本作品。他說:“不管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累,都會當好碑林的守護人。”
張崇魚榮獲四川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25陸相東
陸相東,男,漢族,1966年1月生,中共黨員,四川天華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陸相東帶領企業誠信經營,先后融資1.2億元,讓四川天華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從瀕臨破產到大幅盈利的華麗轉身;在遭遇極端高溫天氣時,他讓電于民停產半月,帶領員工克服困難仍按時供貨,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誠信是金的真理。
2016年,為了挽救瀕臨倒閉的公司,陸相東向銀行貸款1000萬元,然而這筆錢仍未改變公司的困境。轉機出現在2016年10月,某貿易公司曾與天華公司簽訂總價1200余萬元的1萬噸尿素合同,即使后來市場上漲價40%以上,陸相東仍堅持執行原合同。此舉贏得了業內信任,該貿易公司先后累計向天華預付8000多萬元貨款,此外還有其他經銷商把預付款打給天華公司以獲得優先拿貨權。
2018年,天華公司扭虧為盈。在陸相東的主導下,天華公司從2019年開始,用4年時間還清了債務,2022年實現利潤總額10.5億元的目標。
陸相東帶領公司誠信經營、銳意進取。2019年,公司某生產裝置出現了問題,陸相東采取“三班倒”搶修的方式,提前7天完成檢修任務。恢復生產后,公司多支出運費225萬元,變船運為車送,保證了按期供貨。
2021年9月,在陸相東的倡議帶動下,公司捐款300萬元支援瀘州地震災區。2022年8月,瀘州市合江縣氣溫頻頻突破40攝氏度,許多地方水電時斷時續,公司響應號召,讓電于民。他帶領干部員工克服停產半個月的困難,采取請客戶動用自家的原料儲備、調配運輸途中的貨物統籌處理、電力恢復后滿負荷生產、改變運輸方式等措施,避免了客戶的損失。
陸相東榮獲四川省誠信企業家稱號。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402馬均
馬均,男,漢族,1963年5月生,中共黨員,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教授。
馬均潛心從事農業科技研究和人才培育工作30余年,以實際行動踐行使命擔當。
針對四川盆地弱光寡照、水稻產量受限的情況,馬均和團隊通過長期技術攻關,研發出了多項關鍵技術,大幅提高水稻單產。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研究如何提高糧食產量,到高質高效種植,再到推動水稻種植節能減排,馬均的研究課題不斷更新,獲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3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成果總計應用超2.8億畝,新增稻谷115.19億公斤,新增社會經濟效益278.2億元。
馬均矢志強農興農,數十年如一日專注于水稻栽培研究,日曬雨淋、反復試驗,克服種種困難,突破重穗型雜交稻的高產機理及其稀植優化生產技術,讓每畝稻田節省種子30%至50%、增產30至120公斤。通過多年努力,馬均及團隊聯合眉山職業技術學院等在眉山首創的水稻“一優兩高”模式為穩糧保供、助農增收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在經歷栽培研究經費緊缺、人才大量流失、專業前景黯淡的艱難時期,馬均仍秉持“農業研究要甘坐冷板凳”的信念,身體力行扎根田間,培養出一大批知農愛農、勇于實踐、甘于奉獻的“三農”人才。
馬均榮獲“農業科技入戶先進農業科研人員”等稱號,被授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454郭漢中
郭漢中,男,漢族,1968年12月生,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管部副部長、文物修復高級技術工。
郭漢中秉持工匠精神,專注考古文物修復事業38年,發明塑形雕刻、澆鑄銅鑄件等先進的文物修復工藝,修復6000余件珍貴文物,“重現”華夏輝煌古蜀文明。
1987年起,他正式參與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修復工作。三星堆博物館“鎮館之寶”一號青銅神樹,是世界上已發現同一時期最大的單體青銅文物,出土之初是200多塊的青銅殘段。郭漢中在傳統的錫焊法之外,又研發了鉚接、灌注等辦法,歷時6年,終于讓近4米高的青銅神樹涅槃重生,恢復了3000年前的風采。
2019年末,三星堆啟動新一輪發掘,祭祀坑的象牙提取成為難點。為避免糟朽的象牙斷裂損壞,郭漢中創造性地采用給象牙打高分子“繃帶”的蠟模固型加固方式,讓上百根珍貴的象牙全部安全出坑。2020年3月,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新一輪考古新發現進行現場直播。在全國觀眾注視下,郭漢中將3號祭祀坑內的青銅大口尊提取出坑,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文物安全無損。
作為省內青銅文物修復“帶頭人”,郭漢中還負責了十多項省市級文物修復項目,承接修復省內各大博物館的各類文物3000余件。郭漢中不遺余力向年輕同志傳授文物修復知識和實操技術,培養了一批文物修復技術人員;先后發表《3D技術在文物修復中的應用》等論文,填補了國內多項文物修復技術空白。
2022年,郭漢中帶領團隊成立了文物修復技能大師工作室,開展館內藏品保護修復課題研究,還積極參與實施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
郭漢中入選2022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550蔡小彬
蔡小彬,女,漢族,1988年9月生,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連界鎮國防村村民。
在兒時,蔡小彬的親人相繼離開,她與奶奶相依為命。結婚時,她提出的唯一條件是“帶著奶奶出嫁”。30多年來,蔡小彬用愛詮釋人間真情,奏響了一曲“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的動人贊歌,她與奶奶的祖孫情在當地傳為佳話。
在蔡小彬9歲時,爺爺和父親相繼去世,母親不堪生活重壓而改嫁,奶奶靠務農養活自己和她,供她上學。奶奶的慈愛與堅強,不僅撫平了蔡小彬幼年雙親缺失的遺憾,也讓蔡小彬養成了自強自立的性格。當大多數孩子還在父母身邊撒嬌的時候,蔡小彬已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17歲就在附近的鎮上打工,靠雙手養活自己。
后來,因不放心年近八旬的奶奶獨居,蔡小彬回村守在老人身邊。到了適婚年齡,她對夫家沒有過多的要求,只提出要“帶著奶奶”。婚后,兩個女兒相繼出生,蔡小彬既要照顧女兒,又要照顧年邁的奶奶,家中十分拮據,只能靠丈夫外出打工賺錢。老人年事漸高,腿腳不便,近年來越發不記事,幾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蔡小彬貼身照顧奶奶,毫無怨言。為了方便奶奶看病就醫和兩個女兒讀書,蔡小彬從鄉下搬到鎮上租房住,一間10多平方米的門面房便是四代人的棲身之地。蔡小彬的家在哪里,奶奶就在哪里。家雖貧寒,一家老小卻其樂融融。
日復一日,蔡小彬對奶奶的呵護和照顧從未減少,孝心也深深地感染著女兒們。兩個女兒從小就目睹媽媽是怎樣照顧太奶奶的,她們也學會了很多照顧太奶奶的“技能”,與媽媽一起給太奶奶擦身、洗澡、梳頭;太奶奶拉臟了褲子,兩個孩子不嫌臟,拿起就去洗;吃飯時,會先想到喊老人,把碗端到老人手上;出門時,兩姐妹一左一右攙扶著太奶奶;閑暇時,會給太奶奶表演節目、講故事……太奶奶總會被逗得咯咯笑。每當看見這樣的畫面,蔡小彬心里都會涌起一股暖流。蔡小彬以樸實無華的行為、真摯的感情,詮釋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蔡小彬榮登“中國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