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第十批援藏工作圓滿收官——山海同頻共振 共育格桑芬芳
2025-06-18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 分享: |
3800公里的地理距離,阻隔不了蘇拉兩地的深情厚誼,兩地因對口支援而緊緊相連。
如今,江蘇第十批援藏工作畫上句號,迎來三年周期的“交卷時刻”。回望這三年,非止于數字的疊加,更是發展動能的重塑、民生福祉的加碼、文化交融的深化。
在雪域高原這片熱土上,江蘇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秉持“授人以漁、攜手協作”的智慧,以項目為犁鏵,以實干為雨露,精準滴灌,精耕細作,推動援藏工作從“輸血”向“造血”的華麗嬗變,將江蘇的深情厚誼與先進理念,深深鐫刻在拉薩發展的年輪之中。三年來,江蘇累計投入15.36億元援藏資金,165個援藏項目完成建設任務,國家“十四五”援藏考核位列第一等次,全面助力拉薩市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產業興藏,高原沃土綻放富饒花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雪域高原的發展征程中,江蘇第十批援藏干部深諳產業就業是激活內生動力的關鍵密鑰,以項目為抓手、以園區為載體,在拉薩大地繪就出產業興、百姓富的壯美畫卷。
晨光初照,林周縣松盤鄉格桑塘現代農牧產業示范園的牦牛群踏著露水嬉戲。這座總投資1.5 億元的園區,是西藏首個全產業鏈綜合性農牧示范園。然而,曾經傳統粗放的飼牧方式,卻讓當地牦牛養殖陷入“周期長、種質差、效益低”的困局。
隨著蘇州市援藏干部的到來,這里迎來了轉機——示范園從全國精選優良牦牛品種,讓“架子牛”變身“致富牛”。養殖戶格桑旺久難掩喜悅:“示范園的牛個頭大、抗病強,出欄時間從七八年縮到5年,錢包也跟著鼓起來了!”
此外,蘇州市援藏工作組在林周縣籌建了牦牛產業研發和服務中心,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讓“高原之舟”變成農牧民的致富之寶。
曲水縣才納鄉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則是另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智能溫室大棚鱗次櫛比,果蔬飄香。
曲水縣南木鄉人阿乃多次赴江蘇取經,從普通農牧民成長為種植 “土專家”。同樣受益的還有茶巴拉鄉柏林村的普布扎桑,2016年在園區進行了蔬菜種植技術的培訓以后,她在村子的合作社里租了8個溫室大棚,年收入達 16萬元。
“以前靠天吃飯,現在靠技術增收,日子越過越有盼頭!”普布扎桑的話,道出了眾多農牧民的心聲。園區通過產、學、研、旅“四位一體”產業融合發展,吸引15家企業入駐,產值突破3800萬元,草莓、水果西紅柿等“江蘇味道”成為拉薩市民的心頭好。
“我們重在產業培育和農牧民技能提升。”泰州市援藏干部點出園區建設的核心。這份用心,結出了就業的碩果:50多名西藏高校畢業生、70多名產業工人在此穩定就業,每年吸納臨時工超1000人,人均增收2萬元以上。
江蘇第十批援藏干部深諳“輸血”不如“造血”,助力拉薩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江蘇的資金、人才、技術優勢全方位發力。江蘇援藏前方指揮部黨委書記、總指揮,拉薩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李江新表示,江蘇打造形成墨竹“一桶油”、林周牦牛產業、達孜林卡經濟、曲水現代休閑農業等“一縣一業”產業格局,并通過一系列創新組合拳,打通了“藏品入蘇、蘇品入藏”的雙向通道,累計銷售拉薩好水好物達1.12億元。
如果說產業培育是扎根高原的 “梧桐樹”,那么招商引資便是引來發展“金鳳凰”的關鍵一招。江蘇援藏干部組建招商專班赴全國招商,3年累計落實312個援藏招商引資項目,協議投資額593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37億元,位列17個援藏省市首位。
民生援藏,雪域鄉間繪就幸福卷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在西藏,民生改善始終是發展的核心命題,江蘇援藏干部以赤子之心,將希望的種子播撒在高原,書寫著一個個動人的民生故事。
走進曲水縣才納鄉協榮村,寧靜祥和的氛圍撲面而來。63歲的德吉央宗在嶄新健身器材上舒展筋骨,身旁是鄰里笑語,眼前是整潔道路——這幅安寧圖景,4年前德吉央宗想都不敢想,“以前我們村到處塵土飛揚,只要一下雨,路上都是泥。”
協榮村的蝶變,正是泰州市援藏干部“繡花功夫”的生動寫照。泰州市援藏工作組集中援藏資金,先后投入兩批資金完成協榮村“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生態宜居建設工程,新建道路近3萬平方米,鋪設污水管網近8000米。
江蘇援藏前方指揮部大力實施“民生微實事”工程,累計建成50多座“連心橋”、32.3公里“幸福路”、8個“一站式”服務鄉鎮鄰里中心。那些曾經阻礙出行的溝壑,如今架起座座“溪橋”;曾經令人卻步的險徑,已化作條條坦途;那些橫亙在發展路上的“最后一公里”,正被江蘇援藏干部澆筑成連接民心的“最暖一公里”。
村容之變,僅是江蘇援藏民生畫卷的一角。
在墨竹工卡縣人民醫院,手機掛號、刷臉結算、遠程會診已是常態,在江蘇援藏醫療隊的幫助下,該院還建成全市縣級醫院中唯一的百級手術室,并引進先進的消化內鏡檢查設備。“有個臥床十幾年的患者,通過關節外科和麻醉科的配合,在我們做完手術后竟自己拄著拐走出手術室。”南京市援藏醫生、墨竹工卡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徐晨陽回憶時眼眶微紅,“他感動地說,流著淚不是疼的,是沒想到這輩子還能站起來。”
這樣動人的場景,是江蘇“組團式”醫療援藏澆灌的生命之花。江蘇援藏干部、拉薩市衛健委副主任嚴周忠用數據見證變遷:“十三五”以來,江蘇已累計投入了2億多元到拉薩的醫療衛生行業,支援拉薩的4個縣區醫院,墨竹工卡縣已創成西藏自治區縣級第一家二級甲等醫院,達孜、曲水和林周的3家醫院創成二級乙等醫院。
改變西藏面貌,根本要靠發展,而長遠大計,首在教育沃土。
拉薩江蘇實驗中學學生次仁央拉在援藏老師啟發下立志為師,他坦言,“江蘇老師的到來,拓寬了我們的認知邊界。”
這所被譽為“家門口內地西藏班”的學校,在江蘇援藏教師的推動下,通過“青藍工程”結對、信息化教學平臺與文化潤校工程,2024年高考本科上線率達94.69%,其中一本上線率達71.79%、較上一年提高19個百分點,藏文班理科成績居全市高中首位。
泥路變通途,病難有醫靠,知識啟新智,江蘇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將民生情懷化作具體行動,在雪域高原寫下溫暖注腳。
文化潤藏,江南格桑共育并蒂蓮
在拉薩市達孜區邦堆鄉林阿村的林卡里,酥油茶的香氣與青稞酒的醇厚彌漫在綠蔭間。負責人才讓扎西指著幾乎滿座的帳篷,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我們這個林卡到了周末幾乎‘一篷難求’。”周末的盛況,恰似蘇拉情誼枝繁葉茂的生動注腳。
沿著高原公路繼續前行,占地3.6萬平方米的林周農場靜靜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這座建于1966年的農場,是當地干部、進藏干部和知青在亂石灘上用雙手鑄就的奇跡。江蘇投入1500萬元援藏資金,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讓這座承載著特殊記憶的農場重煥生機。
文旅援藏,是江蘇經驗在高原的創造性實踐。在江蘇援藏干部的傾力幫扶下,拉薩鄉村游、生態游、工業旅游多點開花,煥發出蓬勃活力。為了推進智力援藏,夯實發展基礎,2024年江蘇省用江蘇資金和師資力量,通過集中授課、跟崗鍛煉、送教進藏等方式培訓文旅行業骨干160人,為拉薩文旅行業打造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文旅項目是看得見的風景,文化的交融則是潤物無聲的力量。江蘇第十批援藏干部著力推動文化“走出去”與“請進來”,在兩地人民心中架起溝通的橋梁。
流動的風景,講述著交融的故事。2023年,“圣潔拉薩·茉莉格桑共芬芳”高鐵冠名列車從南京南站首發,將拉薩的藍天白云、雪山草原化作流動的“城市名片”,飛馳在江南大地,讓江蘇人民在家門口便能感受到雪域風情;2024年,南京市援藏工作組精心策劃,秦淮燈會首次跨越千山萬水“綻放”拉薩,“江南煙雨”“烏衣巷”“吉祥八寶”等50組精美燈彩,點亮了高原的夜空,為拉薩璀璨夜景增添了獨特的江南柔情。
文化潤藏,其力在行,其功在遠,更在于培根鑄魂,激發內生動力。江蘇援藏持續澆灌知識之花,2024年向拉薩市圖書館捐贈價值500萬元的圖書10萬冊,并聯合企業捐贈操場、數據大屏、樂器等價值30萬元的科教物資。聚焦關鍵群體,播撒希望,江蘇援藏年均組織近2000人次的拉薩青少年和各界人士赴區外學習交流,“手拉手民族團結一家親”、青少年夏令營等活動如火如荼。
江南風與雪域情,在交融中相互滋養,在互動中共同升華。6月9日,“十四五”江蘇援藏項目、拉薩首部原創音樂劇電影《天·夢》在拉薩電影院成功舉行首映禮,該影片以藏族姑娘卓瑪的追夢歷程為主線,串聯起江蘇援藏真實故事與西藏社會變遷。
正如《天·夢》主題歌所唱:“長江水連雅魯藏布江,共飲一江水,同筑一個夢”,這些跨越地域、民族的文化交流活動,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架起各民族心靈相通的橋梁,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扎根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雪域高原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