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引領 探尋川西高原旅游品牌升級路徑
2025-06-18 來源:香巴拉資訊 作者:謝佳佑 | 分享: |
6月17日,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公報發布,全會著重強調“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建設世界級文旅地標,擴大標志性品牌國際影響力”。這一部署成為會議熱門關注點。同時,這一戰略導向與2025年年初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吸引‘頭回客’與‘回頭客’”也形成了政策接力,為川西高原旅游品牌升級注入新動能。
政策賦能:頂層設計與地方創新雙軌并行
省級戰略錨定方向。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頭回客”與“回頭客”雙重目標寫入文旅發展核心指標,要求各地深挖文化內涵與自然資源協同價值。甘孜州文旅局局長劉洪對此深有體會:“川西高原四季分明——春賞花海、夏游草原、秋觀彩林、冬覽雪山,差異化體驗是吸引游客反復到訪的關鍵。”
地方政策創新突破。為此,康定市率先出臺《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獎勵扶持措施》,2024年兌現獎勵資金855萬元,直接激活市場主體活力。
貢嘎雪山 尹聰 攝
在道孚縣八美鎮,政策紅利催生318川藏線里程碑項目:2025年4月,希爾頓花園酒店以總建筑面積9998平方米、152間全供氧客房的規模落戶高原。該項目獲得土地審批、基建配套等全方位支持,以“國際品牌+全服務+高原科技”模式填補了高海拔高品質住宿空白。
希爾頓花園酒店簽約儀式(圖片來源:微甘孜)
政策組合拳更推動產業深度融合。康定市構建“旅游+”矩陣:甲根壩農旅融合項目將青稞田變為觀光景點,雅拉鄉達折渚特產加工廠讓牦牛肉干、松茸制品成為暢銷旅游手信。跨界融合使單一觀光游轉向復合體驗經濟,為品牌持久生命力奠基。
達折渚公司產品(圖片來源:微甘孜)
執行落地:硬件革命與標準體系雙輪驅動
打造文旅品牌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面子和里子需要內外兼修。此次省委全會提出,建設世界級文旅地標,擴大標志性品牌國際影響力,打造世界級文旅風景道,推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精品線路。下面來看川藏高原文旅產業在如何發力?
基礎設施攻堅破題。針對自駕游痛點,2025年四川啟動G318康定至巴塘段、G227理塘至稻城亞丁段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年底前將完成充電樁、生態廁所、應急供氧點等改造。在稻城縣噶通鎮,曾經的沙化草場通過生態治理變身近1600畝色拉格桑花海,如今游客可騎馬穿行花海或駕駛卡丁車馳騁草原,日均接待量超3000人次,成為理亞公路“生態+旅游”標桿。生態環保帶來了“美麗經濟”,老百姓的口袋也鼓了起來。依托色拉花海旅游業的發展,噶通鎮色拉片區銷售攤位每年增收約10萬元,當地牧民通過給游客提供牽馬、導游等服務,每年增收2萬余元。千畝沙化草地變花海,綠水青山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真金白銀”。
稻城亞丁 (圖片來源:稻城亞丁景區)
服務標準重塑體驗。2024年康定市發布4項地方標準,覆蓋景區、民宿、營地及馬幫管理。塔公鎮塔公村創新“牧區變景區、牧民變股民”模式,通過馬幫“統一著裝、持證上崗、保險覆蓋”三制度實現規范運營。2023年該村馬幫收入達720萬元,旺季單匹馬日創收近8000元。標準化管理使松散資源轉化為品牌競爭力。
塔公村 (圖片來源:封面新聞)
入境游破冰與精準營銷
此次省委全會提出,做靚特色文旅名片,實施天府文藝名作高峰計劃,深化文旅名城建設,做強巴蜀名人文旅品牌,打造“川字號”文旅名品。來看川西高原如何將頂層設計轉化為可感知的文旅體驗。
系統性打通國際通道。九寨溝景區2024年入境游客同比增長286%,2025年上半年增速仍達74%。爆發式增長源于痛點破解:護照信息直連購票系統、支持41種貨幣結算的多語言平臺上線,青城山-都江堰景區更推出實時匯率購票功能。支付便利化政策同步發力,成都IFS商場設立“即買即退”退稅點,境外游客購物后可現場領取退稅款。
九寨溝景區(圖片來源:九寨溝景區)
文化IP出海精準觸達。甘孜州“絲路甘孜·川西秘境”品牌借勢“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獲評文旅融合優秀案例。其紀錄片《探秘絲路甘孜》全平臺播放量超4500萬,優酷紀錄片榜排名第二;發起“我為絲路甘孜代言”創意大賽吸引全球參與,話題閱讀量達18.5億次。5月韓國清州-成都包機考察團專程赴黃龍調研,為秋季直航鋪路,印證國際推廣實效。
抖音#絲路甘孜·川西秘境#話題數據截圖
“絲路甘孜·川西秘境”風光(鄒立軍攝)
文化深耕與場景創新
如今,旅游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從過去以觀光為主到如今的深度體驗,兼具地域特色和亮點的文旅品牌成為吸引旅游者的一大關鍵要素。文旅品牌在實現從“線上流量”到“線下人氣”有效轉化的同時,在更大程度、更廣范圍提升區域整體形象。這種轉變在川西高原的文旅實踐中得到了鮮活印證——當節慶IP成為激活傳統文化的關鍵支點,歷史文脈便轉化為可觸摸、可消費、可傳播的現代旅游體驗。
節慶IP激活傳統文化。康定情歌國際音樂節已打造為四川四季音樂節的秋季王牌,2023年吸引游客12.34萬人次,創收1.36億元。今年“四月八”跑馬山轉山會以“民藝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唐卡繪制、藏靴縫紉等非遺工坊讓游客親手制作紀念品——傳統文化正轉化為體驗經濟的核心賣點。
2025年“四月八”跑馬山轉山現場(圖片來源:康巴傳媒)
高端接待破解高原痛點。道孚縣希爾頓花園酒店將供暖供氧系統列為標配,客房采用智能供氧設備及地暖,確保3500米海拔四季舒適。其酒店設計深度融合藏文化:建筑借鑒道孚“崩科”木結構,內飾陳列黑陶、唐卡等非遺藝術品;餐飲還推出“高原靈感菜單”,松茸牦牛肉卷、青稞咖啡等創新菜品讓國際游客驚嘆。
道孚縣希爾頓花園酒店設計圖(圖片來源:微甘孜)
新業態更打破季節壁壘。塔公草原引入熱氣球與滑草項目,稻城縣依托天文科學裝置打造“觀星小鎮”,在雪山腳下露營、登埡口遠觀日照金山,日漸興起的“觀山熱”成了年輕旅行者的新寵。據甘孜州數據,2024年國慶接待游客312.72萬人次,同比增長13.85%,創歷史新高。
游客在四川甘孜州康定市八郎生都觀景平臺拍照,遠處是雅拉雪山(10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正如四川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所強調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建設目標,川西高原早已悄然撕下“偏遠秘境”的舊標簽。當民族傳統手工藝的經緯線纏繞著國際航班的軌跡,當高原的星空與紐約的霓虹在社交媒體同框閃耀,這片土地正在書寫文旅融合的全新語法。雪山依舊靜默,但山腳下的故事,早已隨著八郎生都觀景臺的云海,翻越折多山,飄向更遠的遠方。
編輯:謝佳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