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陸家嘴到西部腹地,四川如何承接八項重磅金融開放舉措?
2025-06-20 來源:川觀新聞 | 分享: |
6月18日至19日,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滬共同主辦的2025陸家嘴論壇上,一系列重磅金融政策舉措發布。
其中,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表示,將實施八項金融開放舉措:設立銀行間市場交易報告庫,設立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設立個人征信機構,在上海臨港新片區開展離岸貿易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發展自貿離岸債,優化升級自由貿易賬戶功能,在上海“先行先試”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創新,會同證監會研究推進人民幣外匯期貨交易。
這八項舉措,既是國家深化金融改革、強化高水平開放的重要部署,也為地方金融體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引導與現實啟示。對于正處于“雙轉型”關鍵階段的四川而言,不僅是信號,更是契機。究竟如何把握契機、承接好重大政策機遇?川觀智庫邀請資深專家進行了分析解讀。
看政策:
從“工具式開放”向“體系性開放”躍遷
“八大金融開放舉措,釋放出我國在全球經濟深度調整背景下,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完善現代金融體系、強化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導向的清晰信號。”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顧婧表示,此次政策組合體現出“三重導向”:托底市場預期、深化體制改革、穩定增長動能,展示出貨幣當局在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尋求平衡、著眼中長期制度建設的戰略定力。
逐條來看,本輪八項金融開放舉措中的第2、4、5、6、8項是涉外金融,其余3項是對內的,其中第1項與第3項是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第7項是新金融業務。
四川師范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錢茜分析認為,這些舉措聚焦于三個關鍵方向:一是夯實基礎設施,如銀行間交易報告庫與征信系統建設,提升金融資源配置的透明度與精準性;二是打通跨境資金流通機制,推進數字人民幣、自由貿易賬戶、自貿離岸債等制度創新,提升我國金融體系的全球嵌入度與資本配置效率;三是豐富風險管理工具與政策工具箱,如外匯期貨、碳減排支持工具、科創債風險分擔機制試點等,推動市場穩定性和服務能力的躍升。“不難看出,這些舉措不僅著眼于短期穩市場、提信心,更著力于中長期的制度現代化與功能重構,體現出從‘工具式開放’向’體系性開放‘的重要躍遷。”
看機遇:
四川應以制度承接推動金融開放
作為西部經濟大省與科技創新高地,四川面臨著一方面加快布局先進制造、綠色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另一方面推動中小科技企業“專精特新”化發展的雙重任務,亟需更加精準的金融支持和制度供給。
當陸家嘴的政策“暖風”吹至西部腹地,四川該如何承接?顧婧給出了四點建議:
首先,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創新及科技創新債風險分擔機制的落地,為四川構建“西部金融創新走廊”提供了制度樣本。依托天府金融谷、自貿區成都片區等功能平臺,四川可引導地方銀行、創投機構、政策性擔保體系共同參與,構建“科技債+風險共擔+場景導入”模式,提升科創企業融資可得性與資本市場通達度。
其次,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體系與跨境支付機制的建設,為四川深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加強與RCEP等區域合作國家的經貿互動提供了關鍵金融基礎設施支撐。特別是對成都、瀘州、宜賓等外向型工業城市而言,數字人民幣的跨境結算功能將助力打造人民幣流通試驗區,提升本地產業鏈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結算效率與貨幣主導力。
第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如銀行間交易報告庫與個人征信系統的強化,對于提升四川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與信用透明度至關重要。四川應在“天府信用通”等本地征信平臺基礎上,加強與全國性征信機構的數據貫通,提升對小微企業和科創企業的信用識別精度,推動普惠金融與信用金融融合發展。
第四,自貿離岸債與離岸貿易金融服務創新,為四川作為“一帶一路”向西開放樞紐提供了新抓手。結合自貿試驗區成都、瀘州片區優勢,可探索設立“離岸金融創新功能區”,對接香港、新加坡等國際金融中心,提升西部地區的跨境融資能力和國際資本吸引力,形成“內陸自貿+離岸通道+金融開放”聯動格局,著力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區域金融高地,助力地方經濟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制度型開放引領的高質量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