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觀天神器”+1 我國新一代太陽望遠鏡落戶稻城
2025-06-26 來源:四川新聞網 | 分享: |
6月24日,由教育部推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批準立項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2.5米大視場高分辨率太陽望遠鏡”(以下簡稱WeHoST)正式落戶稻城,四川省人民政府支持,省發展改革委批復立項的配套項目啟動建設。
“WeHoST”由南京大學聯合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制,是全球最大的軸對稱太陽望遠鏡。
近年來,從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以下簡稱“拉索”)到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以下簡稱“千眼天珠”)再到“WeHoST”,四川正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加快探索宇宙前沿的步伐。
高山之中搭建“觀天神器”
既看得清又看得全,可以觀測整個太陽活動區
目前,望遠鏡本體即將建造完畢,觀測臺址選在海拔4700米的四川稻城無名山上。
“它的特點就藏在名字里。”說到“WeHoST”,項目組成員之一、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蘭強介紹,所謂“大視場”是指看得全,“高分辨率”是指看得清。
目前,現有的太陽望遠鏡主鏡口徑在1米左右,雖然能夠清晰觀察到太陽表面小尺度的精細結構,但往往難以觀測到太陽整個活動區域。
WeHoST主鏡口徑達2.5米,具備7角分圓視場,將視場范圍擴大至現有設備的3—4倍,能夠完整覆蓋整個太陽活動區。同時,項目團隊為望遠鏡配備大視場地表層自適應光學系統,在大視場范圍內實時補償大氣湍流對成像分辨率的影響,使其能夠更清晰全面掌握太陽每一次爆發活動的細節。
看得更全、更清,是為了更好進行空間天氣預報和太陽活動監測。與地球有刮風下雨等天氣情況一樣,太陽也會產生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等劇烈運動,每次釋放的能量相當于上百億枚原子彈爆炸,將對日地空間環境以及通信、導航等科技活動產生影響,這種太陽活動引起短時間尺度上的變化就是空間天氣。
在空間天氣中,“風”就是太陽風,“雨”就是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雨,這些“天氣”輕則干擾短波通信,嚴重情況下還會減少衛星壽命,破壞地面電網和石油管線。張蘭強介紹,通過WeHoST的觀測,并結合數據驅動模擬,能夠詳細研究太陽爆發現象,剖析其背后的物理規律,以期在未來實現對太陽風暴進行預警預報,進而預防空間天氣帶來的危害。
白天觀太陽,夜晚還可以看星星。每到晚上,WeHoST將在10分鐘內,通過平面反光鏡轉折光路完成日夜光路切換,進入“夜間模式”,用于觀測超新星、引力波、超大質量黑洞吞噬恒星等快速變化的天體現象。
“觀天神器”齊聚稻城
既有自身原因也與發展有關,將解開更多宇宙的奧秘
以“WeHoST”為中點,多個“觀天神器”正在稻城匯集。
噶通草原上,“千眼天珠”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太陽觀測“望遠鏡”,每天“盯”著太陽看,監測太陽爆發活動,對空間天氣進行預報和預警。
海子山群山中,“拉索”晝夜不停地接收著來自外太空的神秘信號,對當今最重要的科學前沿課題——高能宇宙線起源問題發起沖擊。今年1月,隨著大型超高能伽馬源立體跟蹤裝置LACT項目在稻城啟動建設,還給“拉索”配上了一臺“高清望遠鏡”,繼續叩問宇宙線起源這一“世紀之謎”。
放眼整個稻城縣,以天文科學園和皮洛遺址為核心,打造了以海子山、無名山、波瓦山為支撐的“1+3”天文考古集群。
“觀天神器”集聚稻城,為何?
一個原因是,和稻城的自然條件、基礎設施有關。
比如,“WeHoST”落地稻城,看中的是這里得天獨厚的大氣條件和日照資源,為太陽觀測提供了理想環境。
再比如,科研團隊曾花了5年時間,走訪了幾十個備選站址,最終選擇了稻城縣海子山給“拉索”安家。“拉索”首席科學家曹臻在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這里海拔高,地勢平坦,還有大大小小上千個湖泊,可以滿足用水需求。此外,這里還有良好的交通條件和通信網絡,能夠確保海量數據的收集和傳輸。
但更為重要的,還是發展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WeHoST”落戶稻城的10多天前,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國際大科學計劃論壇在成都舉行,會上發起了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將助力應對全球空間天氣災害。
“空間天氣是全球性現象,應對空間天氣災害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說,日地空間是當前航天活動、空間開發利用的主要區域,被認為是陸、海、空環境之外,人類活動的“第四環境”,希望聯合更多空間天氣監測與研究力量,通過全球性布局、多樣化觀測手段,助力人類空間天氣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事實上,不管是子午工程(二期)標志性設備——“千眼天珠”,還是可以觀測整個太陽活動區的“WeHoST”,都將提升全球空間天氣災害預警預報能力,而隨著更多各種類型“觀天神器”的匯集,將揭開更多關于宇宙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