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古方”為九寨溝“療傷” ,成都理工大學這個實驗室讓火花海重現容光!
2021-06-15 來源:四川在線 作者: | 分享: |
修復后的火花海 受訪者供圖
四川在線記者 徐莉莎
最近的端午小長假,恢復開放不到1年的九寨溝著名景點火花海狠賺了一把熱度。
湛藍的湖水,掩映在重重的翠綠之中,像是一塊晶瑩剔透的翡翠。每當晨霧初散,晨曦初昭時,湖面會因為陽光的折射作用,似有朵朵火花燃燒,星星點點,跳躍閃動。火花海也因此而得名。
修復后的火花海?受訪者供圖
修復后的火花海?受訪者供圖
2017年九寨溝地震后,火花海遭到重創,形成長40米的決口。火花海上游疊瀑壩體裂縫、坍塌等次生災害發育,湖群潰決風險增大;湖底鈣華坍塌、風化、沙化、黑化,退化嚴重,遺產地美學價值受到嚴重影響。
在經過長達一年的多方案比選后,2019年4月,全國地質災害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的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裴向軍教授團隊牽頭,開始了火花海的修復之旅。
修復前的火花海??受訪者供圖
潰壩,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搭鋼筋結構,澆灌混凝土。但面對這些“翡翠”一般珍貴、易碎的海子,不能采用傳統修復方式,只能采用環境友好型材料,不能污染水體。
怎么辦?裴向軍團隊用改性糯米漿代替水泥,來黏合震損鈣華、崩塌落石,重新筑壩。
古代沒有水泥,建筑師們就把糯米漿和生石灰調配的灰漿,用作膠凝材料,北京故宮、明長城、承德避暑山莊等明清工程均用到了糯米灰漿來黏合磚石,數百年來仍大致保持完好。
修復前的火花海?受訪者供圖
修復前的火花海?受訪者供圖
但壩體長期在水下,糯米灰漿如何保持黏度?團隊在“古方”中增加了改性劑,為材料加固。經過反復凍融實驗,成功堵上了40米的決口。同時,通過黏度時變材料防滲、通過竹錨加筋護坡,恢復了震損壩體和植被生態。
修復前的火花海?受訪者供圖
團隊中的副教授張曉超還記得,蓄水成功當天,就有水獺游回了海子。“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的技術方案,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積極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