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明之花在羌塘草原綻放丨文明在這里·西藏聶榮
2021-07-12 來源:人民網-西藏頻道 作者: | 分享: |
聶榮縣是西藏自治區那曲市下轄縣,地處羌塘草原,平均海拔在4700米左右。2019年,聶榮縣成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相關決策部署,聶榮縣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條件方面做文章,在緊密結合牧區實際方面下功夫,在吸引牧民參與方面想辦法,以“123+7”工作模式為突破口傳遞文明新風,不斷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各項工作走穩、推深、做實。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聶榮縣的老百姓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傳遞文明新風、鉆研技術謀求幸福新生活……
聶榮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圖片由聶榮縣委宣傳部提供
面對面教文化
“r-e-n人——m-i-n民——”每周一和周五,聶榮縣聶榮鎮幫果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旦增卓瑪都要抽出一個小時,給當地群眾上課。“剛來駐村的時候,發現當地老百姓用普通話與外界人員交流存在一定困難。一旦遇到文件材料需要簽字的時候,他們大部分群眾只會寫藏文。我們覺得應當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平臺,組織村里的待業大學生志愿者,開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課程。”建議一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贊成。
就這樣,為進一步提升當地群眾學習、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口頭表達和書面理解能力,幫果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積極發揮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和志愿者的作用,在農牧民群眾中廣泛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活動。
與此同時,尼瑪鄉色龍村駐村工作隊也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制定了《色龍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計劃》,設計了課程表,面向村“兩委”班子、雙聯戶戶長和牧民黨員在村文化室開展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確定每周集中學習兩次,每次上課時間不少于1個小時。目前,每期參學人數達到12人以上。
“以前老百姓只說藏語,有游客來,交流上存在障礙。現在老百姓學會了‘買賣’、‘酥油’、‘多少錢’等一些簡單的常用詞匯,游客一聽就懂,做生意就方便了,收入相應也增加了。”旦增卓瑪說,“從只會藏語到可以用漢語溝通,從大字不識到可以熟練書寫自己的名字,大家的學習熱情非常高,我們教起來也有動力。”
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駐村工作隊和志愿服務隊注重現場互動、保證群眾能夠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并結合自身特點挖掘學習優勢資源,結對學習,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干部群眾們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積極性,也在吸引更多群眾不斷加入進來。口語表達能力和寫字能力的提高,促進了他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交流交融。與此同時,干部群眾的思想素質和政治文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他們通過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時代同發展共進步。
手把手傳技術
生活在下曲鄉4村和5村的農牧民,長期過著游牧生活。由于居住較為分散,僅有的牧業產業基本以家庭小作坊為主,生產主要依靠人力,產業生產效率較低,收入不高。
2019年7月,聶榮縣投資450萬元,在這里成立了易地搬遷養殖場正式投入運營。“但受傳統牧業觀念影響,缺乏經營管理理念,搬遷群眾對資源整合式的養殖場一度缺乏信心。為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在聶榮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專項志愿服務隊的幫助和指導下,相關工作人員深入到群眾中,以‘扶志’‘扶智’為主,引導群眾樹立致富增收的觀念。”
樊勇說,“通過講政策、傳技術、授經驗,現場指導群眾開展牧業生產,幫助他們彌補技術短板、豐富致富經驗,激發了大家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切實提升了自身‘造血’能力。”
志愿者清掃積雪路段。 圖片由聶榮縣宣傳部提供
5村的仁青根確在沒有加入合作社前,只能靠放牧為生,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聽說建了養殖場的消息后,主動來找工作人員和專家,表示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狀,讓家里人過上更好的日子。“現在,仁青根確已經是合作社的理事長了。”樊勇說到這里很高興,“生活水平提高了之后,他還聯合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積極幫助養殖場剩余勞動力對接工作崗位,實現了剩余勞動力再就業、再創收。同時他也以自己為例,經常去其他村宣講,鼓勵大家靠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自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以來,聶榮縣下曲鄉將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作為學習傳播科學理論的大眾平臺、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堅強陣地、提升人民群眾道德水平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積極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與惠民政策宣傳、鄉村振興等深入融合,切實發揮凝聚群眾、引導群眾的作用,不斷激發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帶動群眾實現致富增收。
如今,下曲鄉4、5村養殖場能夠實現年平均收入同比增長15.8%,年分紅達到37.4萬元,共計吸納就業人數18人,剩余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28人,崗位對接率86%。
心貼心送溫暖
6月,處于高寒牧區的聶榮縣迎來了一年中的黃金時節,牧民們也都搶抓時間種草。可在拉薩住院的日松焦急萬分。“不能種草的話,家里的牦牛怎么過冬?那可是全家的‘命根子’啊!”日松是聶榮縣曲鄉曲布日村村民,家里只有他和妻子,由于生病住院,倆人不得不留在拉薩。
工作人員正在接單中。圖片由聶榮縣宣傳部提供
情急之下,他拿起電話向村黨支部書記次拉尋求幫助。正在忙著宣講的次拉了解情況后,為日松推薦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的“訂單服務”,并幫他填寫訂單。
為保證不錯過種草的最佳時機,讓正在手術期的日松安心養病,曲布日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接單后,立即協調組織了全村19名志愿者前往日松家種草。僅用一天時間,志愿者們就完成了這份特殊的訂單任務,給日松一個滿意的“回單”。“你安心養病吧,家里的草都種好啦!”
志愿者正在人工種草。圖片由聶榮縣宣傳部提供
“訂單服務”是聶榮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以人民群眾需求為導向,依托志愿服務隊,推行的服務模式。“誰家有需要,都可以電話下單,我們會根據群眾需求,給予相關服務。”聶榮縣宣傳部部長樊勇介紹,“包括點單、中心(所、站)派單、志愿服務隊接單、服務對象評單4個步驟。”
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不少當地群眾在看到身邊人增收致富后,通過手機給當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下單,希望可以組織一些相關的宣講活動,學習經驗。“還有一些訂單,希望當地政府可以組織開展一些技能培訓。前不久村里的年輕人打電話,說自己想學一門手藝,找個有穩定收入的工作,不給政府添麻煩。”樊勇說,“從這些訂單來看,群眾的思維在轉變,自身內生動力增強了,增收致富的干勁也更足了。”
在“訂單模式”之外,聶榮縣還推出了管理服務、文化服務、志愿服務等“七項服務”方式,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實現了“群眾在哪里,新時代文明實踐就覆蓋到哪里”,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