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歡歌70載 西藏啟航新時代|飛馳在高原上的“綠巨人”
2021-08-10 來源:央廣網 作者: | 分享: |
央廣網北京8月9日消息(記者貢婉瑩孫魯晉)據(jù)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各項事業(yè)都實現(xiàn)了整體跨越,創(chuàng)造了雪域高原上亙古未有的奇跡。8月9日起,中國之聲推出系列報道《雪域歡歌70載西藏啟航新時代》。
今年6月25日開通運營的拉林鐵路,是西藏高原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是在建的川藏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成通車,標志著世界屋脊的交通進入“復興號”時代,實現(xiàn)了藏東南地區(qū)人民“坐上動車去拉薩”的夢想,也為西藏經濟社會發(fā)展注入新活力。
“女士們先生們,列車前方停車站是山南站,請您提前做好下車準備……”
清晨,從“日光城”拉薩出發(fā),1小時10分鐘便可到山南,3個多小時可抵達被譽為“雪域江南”的林芝。這是一列通體綠色的復興號高原動車組,人們親切地稱呼它為“高原綠巨人”。
復興號高原動車組(總臺央廣記者 貢婉瑩 攝)
復興號飛馳在高山峽谷之間,森林、草甸、村落、牛羊紛紛映入眼簾,許多人向往的“詩和遠方”,就在車窗外,如電影般一幕幕放映。乘客們紛紛掏出手機,將不斷變換的美景定格下來,上傳到網絡與家人朋友分享。
今年36歲的卓瑪家住林芝工布江達縣。家門口的鐵路通車后,她特意帶著80歲的爺爺奶奶體驗高原動車,去拉薩旅游,這是她生平第一次坐火車。與汽車相比,乘坐動車幾乎節(jié)省了一半時間。卓瑪說:“以前去拉薩只能開車,要五六個小時才到,現(xiàn)在坐火車方便了,三個小時到拉薩,環(huán)境也比較好,我也是第一次坐火車,帶著爺爺奶奶到拉薩去玩。”
36歲的卓瑪帶著爺爺奶奶去旅游(總臺央廣記者 貢婉瑩攝)
爺爺奶奶年輕的時候,許多人坐車要顛簸幾天幾夜才能走完從林芝到拉薩這段路程。如今不僅時間縮短,出行體驗也有了大幅提升,許多外地乘客慕名而來,坐車打卡。來自廣東的唐女士便是其中一位。她告訴記者:“(以前)交通都不是很方便,旅行會比較麻煩,現(xiàn)在拉林鐵路剛建好,我們就坐了這一條線。用這位小朋友的話說,就是很‘豪華’。”
車廂頂上,淡藍色的燈帶裝飾了白云圖案,與窗外的藍天白云相映成趣。車窗則是專門加入了一層防紫外線的4層玻璃。來自北京的錢先生在車廂里做了個小實驗,測試列車運行的平穩(wěn)性。“我覺得車開得很穩(wěn),上車的時候接了一杯水沿車窗放著,基本上還是比較平穩(wěn),中間過了很多隧道,水杯基本比較平穩(wěn),也側面說明,在高原建鐵路,我們國家的鐵路建設水平相當出色。車廂里有WiFi,挺方便,發(fā)微信、發(fā)語音,都沒問題。”錢先生說。
拉林鐵路蜿蜒在青藏高原岡底斯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的藏東南谷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環(huán)境最復雜艱險的電氣化鐵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線路在海拔3000米以上,相對高差達2500米。為了保障旅客的安全出行,全列車都采用彌漫式供氧。列車長劉夢嬌此前是青藏鐵路普速列車的乘務員,如今親眼見證“復興號”動車組開上“世界屋脊”。“我不知道你們注意到沒有,我們的坐席底下都有一個供氧口,而且我們車體的空調是彌散式供氧的,開車以后全列車都打氧,這個就是針對高海拔列車的。”劉夢嬌說。
乘務員示范緊急吸氧(總臺央廣記者 貢婉瑩 攝)
如遇突發(fā)緊急情況,每個座位下方都配備緊急吸氧口,操作過程也十分簡便。“當旅客有需求時,我們會第一時間到乘務室取吸氧管。用磁吸鑰匙打開面板,將吸氧管插入吸氧口,旅客使用完之后將面板合上。”乘務員示范說。
拉林鐵路也是一條世界級的景觀長廊,像一條美麗的項鏈,串聯(lián)起雪山湖泊、宮殿寺廟等難得一見的壯麗風景。為方便沿線農牧民出行,拉林鐵路每十幾公里就設置一個車站。一座座車站各具特色,仿佛項鏈上的璀璨明珠。
劉夢嬌說:“很多旅客都是慕名來旅游的,我們也會擔當一個小導游的角色,給旅客介紹沿途的景點。”
山南站站長伊萬福介紹,動車組采用的是雙源動力模式,列車兩端分別是電力動車和內燃動力車。當電力沒有外部來源的時候,可以在三分鐘內轉到內燃動力模式,保障列車穩(wěn)定運行。“這也是考慮到高原橋隧比例較大,橋隧比例占到75%,應急救援上有難度,直接是雙動力。電力機車一旦停擺,內燃機車馬上啟動,列車不停運。這也是國鐵集團的首創(chuàng),也是第一次開上青藏高原。”
70年,從“不通公路”到迎來“神奇天路”,從“軌道時代”進入“動車時代”,英雄兒女在雪域高原書寫了一段又一段傳奇。
穿行在“世界屋脊”上,復興號動車組列車仿佛飛速奔跑的“綠巨人”,翻山越嶺,追風趕月,沿途留下一路笑語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