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產業帶動高原群眾增收致富
2021-08-24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 | 分享: |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肖婕妤
盛夏時節,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盛煌農業爐霍飛地產業園里,其吉正戴著硅膠手套,給番茄秧剪枝。在她身后,一顆顆青綠色的番茄果掛在枝頭,等待著成熟。
在過去,蔬果是高原上的稀缺品,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化的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蔬果不再稀缺,還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重要途徑。
36歲的其吉是爐霍縣瓦達村村民,4年前來到飛地產業園工作。“以前在村里當會計,每個月收入2000元左右。來園區打工后,每月收入有3000元。”其吉興奮地告訴記者。
為破解當地農牧業“小而雜”,群眾增收“少”而“窄”的難題,2015年,爐霍縣引進甘孜州盛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飛地產業扶貧園區建設全面啟動,農業初步形成適度規模化經營。近年來,共整合資金1.69億元,建設冬暖式蔬菜大棚300個、產品產銷棚1個以及配套基礎設施,并配套啟動冷鏈倉儲中心、生態菜籽油加工廠、有機肥加工廠建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園區全年不間斷生產小番茄,因為高原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所以口感和甜度都非常好。”園區經理丁方麗告訴記者,目前,園區每年能產出300多萬公斤番茄,產值5000多萬元。線上銷售面向全國,線下銷售主要面向供應鏈公司,比如大型商超、社區團購平臺等。“10個小時,小番茄就能從爐霍運到成都。”
當地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飛地、龍頭經營、入股分紅”的思路,形成共享共贏利益鏈接機制,每年每個棚3萬元向合作社保底分紅。截至目前,爐霍縣依托飛地園區集體經濟分紅900萬元,實現群眾就業168人,增收700萬元。
“下一步我們打算將一二三產業結合,園區力爭發展設施大棚1000個,擴大規模,種植更多品種的有機蔬菜;建立有機肥加工廠,用于自用和銷售。明年我們還準備辦番茄文化旅游節,把園區打造成為景區,帶動周邊鄉村旅游發展。”丁方麗說道。
日前,記者走進位于甘孜州道孚縣的康巴高原植物園,一股清新之氣撲鼻而來。透明玻璃的溫室展覽館內,山茶花、鳶尾、綠繡球等爭奇斗艷。展覽館外,10萬株萬壽菊在陽光下搖曳生姿,一望無際的綠地映入眼簾。
康巴高原植物園始建于2017年,是四川省海拔最高的植物園,也是我國目前海拔最高的國家級林木種質資源庫。
“川西高原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樹木生長緩慢、成活率低,我們現在培育的15個新品種,可以有效緩解此類問題。”據康巴植物園負責人何行銘介紹,該園是以甘孜州鄉土植物的保育、引種、栽培、馴化為主,融科研、科普、文化體驗、休閑旅游為一體的高原植物研學基地。
截至目前,植物園已引進、培育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一個物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和國家珍稀保護野生植物5個物種,康巴地區優勢鄉土植物850余個物種。園內已保存高原楊樹活體資源130份1000余株,云杉苗木活體資源5份2萬余株。
“植物園建設以來,提供就業崗位50至70個,帶動老百姓實際增收500余萬元。其中,勞務增收144萬元,造林合作社增收286萬元,運輸業增收70萬元。”何行銘告訴記者。
據介紹,下一步,植物園將繼續引進各類植物物種1000種以上;結合現有資源,加快打造“康巴高原植物園研學基地”,爭取到2022年,讓本地居民通過旅游,人均增加收入10%~25%。
據了解,“十三五”以來,甘孜州把發展蔬菜作為扶貧產業,每年安排500萬元項目資金支持合作社能力建設;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機制;打造3個百公里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帶……以綠色為引領,高原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