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三江源|我家住在長江源
2021-11-02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 | 分享: |
堅守的背影。
從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城出發(fā),沿著當曲河逆流而上,前往結多鄉(xiāng)達阿村,在簡易的砂石路上顛簸4個多小時后,翻過一座埡口,眼前是廣袤無垠的大草原,草原上牦牛遍地,黑帳篷點綴其間。
這里是達阿村100多戶村民的夏季草場。每年7月份,村民將牦牛從山下趕到這里,9月中旬,再從這里趕回山下。
深秋的清晨,天空飄著小雨,寒風拍打著臉龐。才仁曲杰騎著馬,趕著牦牛,爬上帳篷后面的小山丘。
從帳篷到泉眼,兩點一線,每天看幾眼泉眼,70年來,才仁曲杰目睹了泉眼水量的變化,看到了草原的變遷,感知了雪山的消融……
區(qū)別于其他牧民,才仁曲杰的冬季草場和夏季草場都在這片草原上,70多年,才仁曲杰一直生活在這片草原上。
才仁曲杰,終生未婚,和兩個姐姐以及姐姐的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家里有300頭牦牛,2000多畝(1畝約等于0.066公頃)草場,長江南源正處在才仁家所在的草場范圍內。
才仁曲杰的印象中,很早以前這片草場很肥沃,夏季草能長到膝蓋處,那時候家里牛羊也很多,即使遭遇雪災,牛羊也能安然無恙地存活下來。
20多年前,也就是才仁曲杰50歲左右的時候,明顯感覺到草場在退化,包括才仁曲杰在內,村里的牧民不再養(yǎng)羊了。“那時候,家里沒有羊,只有150頭左右的牦牛,但總感覺牦牛吃不飽肚子。”
從那時候起,才仁曲杰意識到這片草原需要保護了,草原上的泉眼也需要保護了,草場一旦退化,受損失的還是自己。
“這片草原養(yǎng)活了牦牛,牦牛和草原上的泉眼養(yǎng)活了我們一家人,保護好這片水草就是在為我們自己留活路。”才仁曲杰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想讓自家的牦牛能吃飽肚子。
自此之后,每天放牧的路上,才仁曲杰會隨手拎個編織袋,看見塑料瓶和紙盒子,撿起來帶回帳篷,收集到幾袋子,拉到縣城處理掉。
這些年,這片草原已經(jīng)恢復了往日的生機,才仁曲杰最直觀的感受是,“如今家里的300多頭牦牛,每天都能吃飽肚子,更不用害怕漫長的冬季了,牛奶產量也好,吃不完的還能賣掉一些。”
草原退化得到遏制,并不僅僅是才仁曲杰一個人的功勞。
長江南源從一個個泉眼,匯聚成溪流,流經(jīng)達阿村,養(yǎng)活了全村村民以及村民的牦牛。然而曾經(jīng)見到的一幕幕場景讓才仁曲杰心痛不已。
曾看到這條小溪因垃圾堵塞更改流向,也曾看到牦牛吃了塑料、紙盒而死亡,才仁曲杰回想起自己曾經(jīng)看到的場景,有心痛更有慚愧。
“這片草原這些泉眼養(yǎng)活了我們,而我們卻是如此對待。”
才仁曲杰決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014年,才仁曲杰聯(lián)合村里19名村民,成立了長江南源環(huán)境保護協(xié)會。
其實早在2006年,才仁曲杰就和村里的其他村民在做這件事情。那時候,大家閑下來時,才仁曲杰就會招呼大家撿拾垃圾,記錄野生動物,宣講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
2014年協(xié)會成立后,有了統(tǒng)一的工作服裝和協(xié)會徽章,劃分了會員負責巡護的區(qū)域,確定了每月?lián)焓袄⒀沧o草原的時間。
協(xié)會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才仁曲杰和村民自掏腰包,籌措資金,雇用了挖掘機和裝載機,清理多年來的生活垃圾堆放點,清理一個多月,用東風卡車拉運了整整82車。
垃圾清運完后,才仁曲杰挨家挨戶上門,宣講生活垃圾的處理辦法,“將生活垃圾分類后裝在袋子里,每半個月我們會上門收集,收集完后拉到縣城的垃圾填埋場處理。”
如今,村民的環(huán)保意識增強,協(xié)會的會員也從剛開始的19名,增加到了67名,這些人不僅僅是達阿村的村民,鄰村村民也有參與,協(xié)會清理草原垃圾的范圍覆蓋到了全鄉(xiāng)各村。
才仁曲杰有一個夢想,將來能將協(xié)會做成一個全縣范圍的垃圾回收公司,讓村民從撿拾垃圾中得到收益,更好地調動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積極性。
聽了達阿村的故事,讓人由衷敬佩,尤其是長江南源環(huán)境保護協(xié)會的這些村民,他們當中拿工資的生態(tài)管護員不足10名,很多人是毫無報酬甚至還要自掏腰包,但他們做得很開心。如果要探究一個原因,我想才仁曲杰的那句話或許有說服力。
“長江南源是我家,我的家好了,家人的生活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