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青海特色生態文明體系全面建立
2022-01-13 來源:青海新聞網 作者:包拓業 | 分享: |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記者?包拓業?報道) 1月13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青海省“十四五”林業和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的有關情況。
“十三五”期間,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各級林業草原部門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以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為引領,全面優化保護地體系,109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為79處,保護地面積增加3.41萬平方公里。嚴格加強林草資源保護,系統開展林、草、濕、荒治理修復,森林覆蓋率達到7.5%,森林蓄積量增加到4993萬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4%,濕地保護率達到64.3%,林草生態系統功能穩步提升,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全面完成林草機構、集體林權制度、森林保險制度、天然林保護制度等重點領域改革任務,持續深化改革創新,扎實推進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增進民生福祉,在保護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和前所未有的進步。
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趙海平介紹,“十四五”時期總體目標是:到2025年,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明顯增強,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顯著提高,生態質量總體改善,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國家公園示范省基本建成,“中華水塔”全面有效保護,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綠水青山冰天雪地轉化金山銀山路徑不斷豐富,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為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做出更大林草貢獻。
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物多樣性得到全面保護,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5300萬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8.5%,濕地保護率不低于66%,國家公園占自然保護地面積比例不少于70%,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積35萬公頃。
“十四五”林草產業年產值突破500億元,形成嚴格的林草生態產業資源保護體系、高質量的現代林草生態產業體系、繁榮的林草生態產業文化體系。
以河湟流域人口聚集區和重點城鎮等為重點,建立自然教育體驗場所和平臺,為全社會提供科研、教育、體驗、康養、游憩等公共服務。不斷提高國土綠化質量,創新高原干旱地區人居環境改善新路徑,增強林草固碳減排能力。
趙海平介紹,到2035年,全省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服務功能顯著提升,生態穩定性明顯增強,自然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林草固碳減排貢獻進一步增強,青海特色生態文明體系全面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實現,生態文明高地基本建成,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基本建成,美麗青海建設目標基本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