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南坪鎮(zhèn):鄉(xiāng)土藝人手工制作琵琶 傳承非遺傳統(tǒng)文化
2022-03-14 來源:阿壩新聞網(wǎng) | 分享: |
南坪彈唱是流傳在九寨溝(原南坪縣)區(qū)域的一種獨特的民間彈唱藝術(shù)。它最早流行于我國的西北地區(qū),在清朝雍正、嘉慶年間由陜西、甘肅移民帶入九寨溝縣。由于九寨溝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兩百年來與當(dāng)?shù)匚幕纳疃热诤希罱K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南坪彈唱藝術(shù),廣泛流傳于九寨溝縣。并于2008年6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南坪琵琶與南坪彈唱骨肉相連,南坪琵琶的制作堪稱是阿壩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的一顆活化石。
以琴為魂 活態(tài)的文化遺產(chǎn)
南坪琵琶形制古樸,與敦煌壁畫《飛天舞》中的琵琶十分相似。《隋書·音樂志》說:“今曲項琵琶、豎箜篌,并出自西城,非華夏舊器。”琵琶出自波斯,盛行于南北朝,廣泛流傳于中華大地。如果說常見的琵琶是主流,那南坪琵琶就是主流外的一個分支。東漢劉熙在《釋名·釋樂器》中說:“琵琶本出胡中,馬上所鼓也。”于此可知,早期的琵琶都是橫抱而彈,而南坪琵琶至今保留著這種千年古老的彈奏方式。
劉玉平,今年63歲,是九寨溝縣南坪鎮(zhèn)和平村的一名普通農(nóng)民,同時也是南坪琵琶制作第七代傳人。“南坪琵琶是南坪彈唱中最重要的伴奏樂器,沒有南坪琵琶也就沒有南坪彈唱的靈魂。”劉玉平說。
劉玉平介紹說,南坪琵琶看似柳葉琴,其實是依女人的形體加工而成。南坪琵琶頂端弧形設(shè)計象征著女人的發(fā)髻;鉆孔弦軸是插入發(fā)簪的意思;品,象征女人旗袍的七顆盤扣;弦座象征著肚臍,而兩個對稱的音孔則象征著女性的乳房。所以南坪琵琶整體看起來十分柔美,不會顯得笨拙。他說:“正是因為南坪琵琶象征著女人,所以不論是彈奏還是制作琵琶,都要以尊重女性的態(tài)度來對待。”
南坪琵琶被九寨溝人賦予了靈動的藝術(shù)氣息,它的造型更是被寄予了美好的生活愿望。每一把南坪琵琶都是一個溫柔豁達的女子,承載著優(yōu)雅、寬容、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而這一切,都來自琵琶制作人通透的心、靈巧的手。
南坪琵琶用料一般為椴木、核桃木、楸木、鵝掌木等。制作長度一般長93厘米,寬23厘米,這樣的用料與長度決定了南坪琵琶的小巧便攜,更加易于彈奏。而三弦七品的設(shè)計則決定了南坪琵琶不需要太寬的音域,能夠滿足唱腔調(diào)整和曲調(diào)變化就可以了。所以,簡樸自然是南坪琵琶最主要的風(fēng)格,彈奏起來也就更加輕松活潑。
“琵琶越長,聲音越是低沉渾厚;琵琶越短,聲音越是尖細清脆。不論長短,音色必須干凈。”劉玉平說道。在九寨溝當(dāng)?shù)貢谱髂掀号玫娜瞬簧伲鼙WC做出來的每一把音色都干凈、形體優(yōu)美的卻并不多,而劉玉平無疑是南坪琵琶制作人中的佼佼者。他高超的技藝得益于家傳絕技的延續(xù),更是得益于他對生活、對人生的深刻理解。
以藝為根 動態(tài)的文化傳承
“墨墨出藝,刀刀精細”,這是當(dāng)年劉玉平的父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意思是說制作琵琶每彈一條墨線都要拿出最好的精神狀態(tài),每下一刀都要做到精準(zhǔn)細致。要以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琵琶、對待琵琶手藝,才能制作出自己滿意的琵琶。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聰明伶俐的劉玉平很早就學(xué)會了琵琶制作,然而年輕的他更希望出去闖一番自己的天地。因為在他的印象當(dāng)中,琵琶制作出來只能換點糧食,而不能變成現(xiàn)錢補貼家用。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惜外面的世界也有太多想不到的無奈,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劉玉平所有的夢想變成了空談。車禍留下的傷痛讓他無法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要想改變生活的冏況,只能靠自己。但要走一條怎樣的路才能讓一家人有一個安定穩(wěn)妥的生活,他還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和目標(biāo)。
都說天生一人必有一路,這話一點也不假。九寨溝人喜歡南坪彈唱,婚喪嫁娶要彈要唱,修房造屋要唱要彈,總之,一有機會聚在一起,總要彈唱一番。閑居在家,且能彈會唱的劉玉平時常會被朋友請去彈唱閑玩,遇到這樣的機會,劉玉平也是樂于前往,可惜的是,每次出去他都只能借用別人的琵琶。雖說自己家就是制作南坪琵琶的專業(yè)人家,但父親當(dāng)年做好的琵琶早就換成了糧食,填進了一家人的肚子。墻上掛著的唯一一把琵琶還缺三根簪子,根本不能算是成品。他想過自己加工完成這把老琵琶,但一想到自己多年都沒摸過那些工具,他馬上又打了退堂鼓。于是他想到請其他琵琶制作師父幫他完成制作,可惜別人總是以各種理由推托,沒有一個人愿意幫他完成那把老舊的琵琶。
一氣之下,劉玉平拿起了父親制作琵琶的工具,用麻柳木做了一把嶄新的琵琶。當(dāng)他帶著這把琵琶出去彈唱的時候,一起彈唱的朋友都驚呆了,他們一致認為這把琵琶不論外形跟音色都達到了相當(dāng)高的水平。過了一段時間,有朋友帶著一個人來到他的家中,開口就是要買他的那把琵琶。想到自己反正會做,家里也正缺錢用,就痛快地賣掉了。緊接著他又做出了第二把,第三把……這些新做成的琵琶最后的命運也跟第一把一樣——被別人看中而買走。直到這個時候他才知道原來制作琵琶也是可以養(yǎng)家糊口的。
南坪彈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的認定,給劉玉平帶來了更多的機會,他說:“個人能力再大也要依靠好的政策,沒有好政策作為平臺,南坪琵琶還是平常人家消遣的閑物。”據(jù)他介紹,好幾個大專院校都在他那里定制了數(shù)量不等的南坪琵琶,有的是為了演出,有的是為了展覽,還有的是為了研究。更有甚者,針對南坪琵琶的歷史與制作,還有學(xué)校專門邀請他去講課。
從30年前第一把琵琶賣出到現(xiàn)在,劉玉平已經(jīng)制作了兩千余把南坪琵琶,這些琵琶不只走進了九寨溝當(dāng)?shù)厝思遥€走向了全國各地,而“劉玉平”這個名字也成了南坪琵琶的一個標(biāo)志性符號。思想開明的他,不單將南坪琵琶這門家傳絕技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還傳給了前來學(xué)手藝的其他年輕人,他說:“再好的手藝也要有人來做才叫手藝,不管是張三,還是李四,只要他肯學(xué),我就愿意教。我做的是家傳藝,但我更希望南坪琵琶制作最好成為四川藝、中國藝,如果可以,能夠成為世界藝那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