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藏鄉里的“石榴籽式”的姐妹情
2022-04-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韓麗 張添福 | 分享: |
圖為馬玉梅和拉毛卓瑪在一起。 韓麗 攝
“照顧好我的拉毛卓瑪娘倆!”在青海高原,這是回族阿姐馬玉梅,對“萍水相逢”的藏族妹妹拉毛卓瑪,連續十五年的“石榴籽式”的姐妹情。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是漢族、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聚居地。
十五年前的一天,現任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務鎮青年路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的馬玉梅下班回家,看到一位藏族婦女一瘸一拐蹣跚而行,還不停地抹著眼淚。
“她如此傷心,一定遇上什么難處了吧?”馬玉梅又不便詢問,就默默從她身邊走過。
第二天,馬玉梅又遇見了那位藏族婦女。馬玉梅忍不住上前詢問,才了解到這位名叫拉毛卓瑪的藏族婦女不幸的遭遇。
拉毛卓瑪從小由姥姥將她帶大,之后,拉毛卓瑪又獨自拉扯自己的兩個孩子。
拉毛卓瑪到處打零工,一次去黃南州河南縣采挖藥材,不幸遭遇車禍,造成雙腿殘疾。她想為自己和孩子爭取低保,卻沒能如愿。
想到自己遭遇的各種坎坷,又無依無靠,拉毛卓瑪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滾落下來。
馬玉梅聽著拉毛卓瑪的哭訴,也忍不住落下淚來,“你的低保我幫你跑。有我在,以后有啥困難,你都找我,你就把我當成你的姐姐……”
兩個月后,拉毛卓瑪終于拿到了低保。
這些年,只要有困難,拉毛卓瑪都會找馬玉梅,馬玉梅也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協調各方來幫助拉毛卓瑪。
后來,馬玉梅又和同仁市時任隆務鎮黨委書記的馬祥成一起,為拉毛卓瑪爭取了一套一室一廳的廉租房,讓這娘倆總算有了一個穩定的小窩,告別了之前居無定所的飄搖生活。
當記者敲開拉毛卓瑪的家,小小的家里整潔又溫馨,拉毛卓瑪十六歲的女兒禮貌地問話后,回臥室認真寫起了作業。
聊起曾經的日子,拉毛卓瑪的眼淚奪眶而出,“共產黨好!阿姐馬玉梅和馬書記,他們兩個人十分關心我,讓我們有了這個家,這些年如果不是他們,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走到今天……”
拉毛卓瑪有了“家”以后,雖然不居住在馬玉梅管轄的社區,但是馬玉梅還是熱情地給東山路社區的干部打電話囑托,“你們一定要照顧好我的拉毛卓瑪娘倆!她太不容易了。”
每逢節假日,馬玉梅就會打電話詢問她和孩子的情況。在社區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拉毛卓瑪的生活越來越穩定。
當馬玉梅問她家里米面油是否充足時,她很坦誠地說,“夠幾個月呢!這次給那些更需要的人吧。”她們之間的交流總帶著家人般的真誠。
拉毛卓瑪需要就醫、孩子入學等等,都有馬玉梅的關心關愛。
做了近20年社區工作的馬玉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是如此體恤每一名需要幫助和溫暖的人。社區居民辛海軍2013年生病后,社區工作人員到家里了解情況,為他申請了低保和殘疾人補貼;居民石學智下崗后一直跑出租車,2012年2月突然偏癱,一家人因病返貧,社區及時救助,石學智說是社區挽救了自己和家庭。
此前,同仁市隆務鎮青年路社區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也成為全國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示范社區。
馬玉梅介紹,青年路社區于2015年6月創新工作思路,開啟“微心愿”認領活動,打造“愛心櫥窗”,引導黨員將解決社區居民實際困難和認領微心愿作為自覺行為,同時,青年路社區共建共享黨建聯盟,聯合數百名黨員形成黨建工作合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
看到青年路社區的黨建工作有聲有色,企事業單位的很多黨支部主動找上門,想借助社區搞活黨建。如今,青年路社區黨建聯盟已發展到42個。
談及未來,馬玉梅說,要繼續帶領著青年路社區的每一位成員,在這片漢、藏、回、土、撒拉等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發光發熱,溫暖每一位像拉毛卓瑪這樣的“家人”,讓大家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