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原縣:凝心聚力促發展 共譜文衛新篇章
2022-05-18 來源:香巴拉資訊 作者:紅原縣融媒體中心 | 分享: |
文體事業蓬勃發展,建成文體活動場所201個,普查文旅資源1205個;健康紅原深入推進,縣醫院、藏醫院分別成功創建“二級甲等綜合醫院”“二級甲等民族醫院”;全面落實各項社會保障政策,發放“愛·紅原”社會救助、臨時救助、低保等社會保障資金6073.6萬元。
……
數據是最好的佐證。五年來,紅原縣全面落實州委“一州兩區三家園”戰略部署,緊盯“三地兩心一時代”目標,全力推動文衛工作落實落地,使“文”“衛”的一點、一橫、一撇、一捺處處滲透在紅原大地。
聚焦“文化自信”培育文化先進性
文化,是一座城市獨一無二的印記,更是一座城市發展的精髓和軟實力所在。近年來,紅原縣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非遺傳承與保護熱潮涌動,公共文化服務趨于完善,群眾的歡笑聲不絕于耳……
“飯后跳跳廣場舞,閑暇的時候看看書、看看電影,我對這樣的生活很滿意。”家住紅原的卓瑪告訴記者,自從退休后,她經常往返于縣文化館和縣圖書館。
像卓瑪這樣愛好文化活動的在紅原不占少數,她們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改變,得益于近年來紅原縣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施重點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時光流轉,文化不衰。5年來,紅原縣相繼建成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室內體育館、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州級鄉鎮綜合文化站各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1個(其中省級鄉鎮綜合文化站2個)、村級(社區)文化活動室37個、農家書屋、社區書屋及寺院書屋47個。初步形成覆蓋縣、鄉、村三級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基礎。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紅原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隊伍建設,不斷加強保護力度,大力弘揚非遺文化,讓廣大群眾更好地走近非遺、了解非遺,促進非遺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接力薪火傳承,讓珍貴文化遺產煥發出光彩,使文化根脈得到進一步的傳承與弘揚。截至目前,紅原有4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8名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70名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如今,一位位技藝高超的非遺傳承人,展示著藏源文化的獨特魅力。一件件具體而微的實事,交織成一張覆蓋城鄉的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務網,一個觸手可及的“文化圈”已經融入廣大紅原兒女的生活。
聚焦“健康紅原”詮釋衛生共同性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為確保“病有所醫”,5年來,紅原縣著眼于滿足群眾日益提高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深入推進醫療衛生高質量發展。
“體驗感很好,做完沒有什么不適的反應。以前想做個專業的胃鏡檢查就必須去馬爾康或者成都,現在紅原也能做了,這對我們老百姓來說實在是太方便了。”前來紅原縣人民醫院體檢的張盛平說到。
為了讓群眾“有地方看病”“有人給看病”“能夠看好病”,紅原縣加大投入,高標準提升醫療服務,率先在全州創建智慧醫院,配備電子腹腔鏡、電子胃腸鏡等高端醫療設備,并開展多學科治療的微創手術,填補了區域微創手術空白。通過送出去請進來(傳幫帶)的方式加強人才培育,著力配齊配強醫療衛生人員。實施醫共體、遠程醫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項目,廣大農牧民群眾享有的醫療衛生水平和優質醫療資源不斷提高。
“邊遠地區老百姓缺乏健康保健知識,常常把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手術。”縣醫院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提高民眾醫療衛生方面的知識,紅原縣持續開展巡診義診活動,義診惠及1.2萬余人,共發放藥品50余種,價值10余萬元,發放宣傳冊2萬余本。
現在在紅原的各大鄉鎮,常常能看到穿著白大褂的醫務人員被熱情的農牧民群眾所包圍,場面熱鬧而有序。醫院便捷受診后的笑臉,群眾接受義診后的笑臉......這些都詮釋著廣大牧民群眾不斷增強的獲得感、歸屬感、幸福感。
一項項工程,一串串數字,一張張笑臉,無不展示著紅原縣創文創衛工作的堅實步履和豐碩成果,讓群眾看見變化,獲得實惠。創文創衛,永遠在路上,紅原縣將繼續奮斗,讓文明標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奮力開創文明衛生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