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黃河“174”】?紅原: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輔相成
2022-07-07 來源:阿壩新聞網 作者:銀琪 李宇 趙明月 澤英 | 分享: |
“牢記囑托 守護母親河
行走黃河‘174’”之九
紅原: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輔相成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一批優質的黃河文化旅游產品正加速涌現,豐富了人們的出游選擇,讓更多人在旅途中欣賞黃河風光、感受黃河文化,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動力、提供了支撐。
月亮灣是黃河上游重要水源——白河(嘎曲河)的一段,白河在紅原境內蜿蜒流淌,美麗寬廣的草原上,清澈的河水在草原上劃出一道道舒緩優美的弧線,如彎彎明月。
白河在這里千轉百回,牛羊在這里悠閑漫步。相傳,很久以前,大鵬、鳳凰和白龍十分要好,他們游歷山川大地,自由遨游天宇,當來到哈拉瑪大草原時,被這里優美的風光所吸引,流連忘返。隨著時間的消逝,大鵬、鳳凰化為了月亮灣的山川,白龍化為了白河,留在了這人間仙境,自此永不分離。
7月5日,“牢記囑托 守護母親河——行走黃河‘174’”全媒體新聞行動采訪組來到月亮灣生態觀光度假地,探訪紅原生態旅游發展新路徑。
在月亮灣生態觀光度假地,騎馬、射箭、溜索等游樂項目處排起長隊。站在觀光塔上向外遠眺,在夏日陽光的照耀下,白河呈“S”形蜿蜒流過一望無垠的草原,婉約而又明亮。
“住慣了城市的鋼筋水泥房,偶爾也想去邂逅大草原上別致的帳篷。”來自綿陽的游客王顯超告訴記者,他們一家老小自駕來到紅原,原本打算第二天便返回,結果被紅原縣的美景所吸引,便住了下來。
“今早看到了草原的日出,以前從來沒有見過,太美了,我想以后經常帶孩子們來紅原,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草原的魅力。”王顯超高興地說。
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是紅原最大的優勢、最寶貴的財富,也是這里最根本、最堅實的發展基礎。
近年來,紅原縣依托黃河流經的區位優勢,在堅持生態、綠色、低碳“三開發”原則下,按照“旅游興產業、產業帶牧戶”的思路,整合濕地草原自然風光、紅軍文化史詩、游牧部落風情、藏傳佛教文化等資源要素,立足特色旅游景區提升和鄉村旅游示范村建設,深挖“旅扶融合、長富于民”關系,打造綠色富民長效支點。
在紅原縣安曲鎮下哈拉瑪村,牧民甲洛送走了當天最后一批游客,笑容滿面:“生意還可以,收入也很可觀。”
下哈拉瑪村位于省道209線左側,毗鄰紅原月亮灣景區,旅游發展潛力大。“以前只曉得多養牦牛,結果牛越多、草越少,環境變壞,辛苦放一年牛卻沒掙啥錢。”甲洛告訴記者,這幾年全村逐步控制牲畜數量,以定居點為依托搞餐飲娛樂、民俗體驗、草原旅游。目前,村里已經有了恭德林卡營地、菜鳥營地、旅游示范戶6戶、民宿達標戶9戶、藏家樂4戶等,打造起旅游綜合體,帶動村里940余人從事牧家樂經營、旅游產品銷售、鄉村民宿、特色藏文化體驗等涉旅服務,人均年增收可達1200元。
不止是下哈拉瑪村,如今,在紅原縣,生態文明建設的紅利不斷釋放,綠水青山美麗畫卷越鋪越廣,金山銀山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記者手記】黃河蜿蜒萬里而來,流淌進紅原縣,賦予了這片土地獨具特色的生態美景與旅游魅力。
為此,近年來,紅原縣依托境內豐富的旅游資源,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自然美景吸引游客,以“吃牧家飯、住牧家帳篷、享牧家樂”為載體,將過境觀光型旅游逐步轉變為觀賞性、參與性、體驗性、娛樂性觀光休閑度假復合型旅游,培育集休閑觀光旅游、領略草原民俗風情、體驗游牧生活于一體的新興發展模式。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讓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輔相成。阿壩州,正努力把黃河上游沿岸的無限魅力一筆筆描繪在每個角落,阿壩兒女也在參與黃河文化旅游的過程中培養、提升環境保護意識,讓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從而更好地保護母親河。
記者:?銀琪?李宇?趙明月?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