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63年,世界第三極上的中國故事
2023-05-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 分享: |
中新網北京5月25日電(記者 李赫)60多年后的今天,人們仍沒有忘記1960年5月25日——那一天,五星紅旗第一次插上珠穆朗瑪;那一天,人類首次經由北坡登上世界之巔。
中國人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63周年之際,世界第三極上的“中國故事”再寫新篇。
23日,包括中國科考隊員、民間登山者及向導在內的30余人從北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24日,隊員在峰頂展示國旗,五星紅旗又一次飄揚在珠峰之巔。
據報道,此次登頂既是中國登山者在人類首次登頂珠峰70周年之際,向這一壯舉致敬,又肩負著2023年珠峰科考使命。
登頂成功后,科考隊員將完成峰頂雪冰樣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務。這也是中國珠峰科考繼2022年之后,再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
此次科考經由珠峰北坡登頂。而這條路線的開拓,正始于整整63年前——1960年的5月25日。
歷史與當下,這一刻在珠峰頂端交匯。
1960
北坡登頂路
從1921年至1938年的27年時間里,當時的登山強國英國一直在嘗試從北坡“征服”珠峰。在經歷了七次失敗以后,他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想從北坡攀登這座“連鳥也無法飛過”的山峰,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甚至把珠穆朗瑪峰北坡稱作是“不可攀援的路線”、“死亡的路線”。
但否定的聲音在1960年的5月25日戛然而止。
那天凌晨,王富洲、貢布和屈銀華在被稱為北坡最后一道“鬼門關”的“第二臺階”搭起人梯,人類首登“北凌絕頂”。
當然,中國登山隊員為此付出了全部。攀登的過程,比想象更加兇險:
在進行最后的沖頂前,登山隊經過幾次行軍,才艱難推進到海拔8500米的高度,建立了突擊營地。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隊員受傷倒下,包括隊長史占春;
在最后的沖擊開始前,副隊長許競體力不支只能留在突擊營地,王富洲臨危受命帶領隊伍登頂;
“搭人梯”的過程看似“簡單”,實則用去了數小時時間,這直接導致用身體把隊友一個個頂上巖壁的劉連滿在登上第二階梯后無法繼續向前;
脫下登山鞋第一個登上垂直巖壁的屈銀華,后來因為嚴重凍傷被鋸掉了后腳跟和腳趾……
就這樣,中國登山人艱難登頂,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歷史被打破。
1975
架起中國梯
在中國登山人首登珠峰15年后,中國登山隊又一次向珠穆朗瑪峰發起挑戰。這次陣容更為強大,一共有434人,其中運動員179人。
經過多次行軍,登山隊9人在1975年5月27日下午2時30分成功登頂。這次集體登頂人數之多,科考成績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空前未有。
隊員潘多成為中國首位登上珠峰的女性,她也是世界上首位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
登山隊首次在珠峰設置了3.5米的覘標,測繪工作者測得珠峰8848.13米的海拔高度,并向世界公布。
直到2005年前,國際上一直公認并沿用8848.13米作為珠峰的海拔高程。
登頂過程中,隊員們在第二階梯的巖壁上,架起了一道近6米高的金屬梯。自那以后,各國登山者來到這里,都會借助這架金屬梯登上原本異常險峻的垂直巖壁。
這座幫助無數勇者完成夢想的金屬梯,也被稱作“中國梯”。
2008
點燃奧運火
2008年的5月8日,一行19人的登頂隊合力將北京奧運火種帶上了珠穆朗瑪峰,并由最終選出的5名火炬手點燃火炬,傳遞至峰頂。
那是適合攀登的一天。
時任中國登山隊隊長的王勇峰后來回憶說,凌晨三點出發后,全隊的攀登速度可能超出了正常的一倍,“通常情況下,沖頂過程需要7至10個小時,但在5月8日那天,中國登山隊的沖頂耗時大約只有5個小時。”
9點稍過,負責保管火種的羅布占堆拿出了一直背在身后的火種罐。
在簡短且伴隨著沉重呼吸聲的自我介紹過后,羅布占堆點燃了引火器。隨后他轉過身,身后的隊友早已雙手擎住火炬。
引火器和火炬對接的一瞬間,鮮艷的火光噴射而出,直指云霄。
奧運圣火傳遞開始,5名火炬手摘下了氧氣面罩,露出自己的真實面容。
經過幾次交接,22歲的藏族姑娘次仁旺姆手中的火炬被點燃。
隨后,次仁旺姆在海拔8844.43米(當時測量高度)的世界最高峰高舉起“祥云”火炬。
火光照亮了五星紅旗、奧林匹克五環旗和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兌現了申奧時許下的諾言——讓圣火登上珠穆朗瑪。
古希臘神話中源自太陽神的奧運圣火,經過迢迢萬里,在地球上距離太陽最近的地方,被來自中國的勇士點燃。
這次火炬傳遞,是中國科研人員、登山隊員、氣象部門、后勤保障等部門通力合作近兩年的成果,更被認為是中國代表團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的“第一枚金牌”。
2022
探秘8000+
2022年5月4日中午,“巔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13名科考登山隊員登頂珠峰,并首次利用高精度雷達,測量峰頂冰雪厚度,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雖然距離中國人首次登頂已經過去了60多年,但每一次攀登珠峰,都是挑戰未知的過程。
2022年5月3日晚,登山隊員們比預計提前一天抵達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4日凌晨,他們踏上了征途。
為了在珠峰頂部開展科研工作,每個登山隊員都需要背負15公斤左右的物資,是尋常登山任務的兩倍。連著下了兩天一夜的雪,使埋在雪里的引導繩結冰變硬,他們只得一路用手把繩子從雪冰里拽出來。
計劃四五個小時的登頂路,走了九個多小時。
原本預想中,登山隊員要在海拔8800米的位置架設氣象站。但在挖了1米多深的積雪后,依舊沒有找到可以架設設備的巖體。在和指揮部溝通后,他們繼續向前。
終于,在海拔8830米處,登山隊員找到了適合的巖體。約一小時后,氣象站的架設工作完成。
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此前,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由英美科學家架設在珠峰南坡,高度為8430米。
隨著科考隊這項任務完成,人類第一次得以在海拔8830米的位置觀測氣象數據。
登山屆有句名言:因為山就在那里。
回眸歷史,穿越幾十載光陰,山在的地方,路在那里,中國梯在那里,從未停止探尋的中國登山人在那里。后來的歲月中,當年被英雄們高高擎起的五星紅旗,一次又一次在陸地最高點被展開。
世界第三極上的中國故事,也隨著代代中國登山人不輟的腳步,生生不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