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生態答卷” 綠意為高原添彩亦添財 “阿壩70年——凈土阿壩·大美濕地”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圓滿結束
2023-06-14 來源:香巴拉資訊 作者:高瑞茹 張家文 陶俐蓉 | 分享: |
“2016年初,俄么塘花海景區保護性開發建設項目正式開工,同年6月基本達到運行標準,正式對外試營業,呈現良好營運態勢。”
“圍巾的編制都由工人純手工制作,我們就地取材,在麥爾瑪鎮養殖戶處收購牦牛絨原材料。”
“2022年我們投入資金4900萬元,在轄曼鎮、麥溪鄉實施若爾蓋縣沙化土地治理工程(三期)項目。”
……
6月9日,由中共阿壩州委宣傳部、中共阿壩州委網信辦主辦的“阿壩70年——凈土阿壩·大美濕地”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正式啟動。來自新華社、央視網、央廣網、環球網、康巴衛視等多家媒體記者及來自全國各地的網絡名人在為期五天的活動中,先后深入阿壩州紅原縣、阿壩縣及若爾蓋縣,實地探訪了解阿壩各地在濕地保護、生態旅游、農牧業產業發展等方面做出的成效。
景色宜人 生態保護成效顯著
在若爾蓋縣唐克鎮,乘坐全國海拔最高的戶外電梯而上,映入眼簾的便是著名的“黃河九曲第一灣”,黃河自甘肅流入川內,在這里輕撫而過,又轉身淌向青海,黃河在這里是靜謐的,與一望無際的草原搭配,竟讓婉約與豪邁在這里實現了完美的融合。據景區工作人員熊婧飛介紹,為了做好黃河上游生態保護,景區棧道修建均是通過鋼架抬高,最大程度保護草地;近年來,景區還在黃河岸邊開展植樹工作,提升固沙護河能力。
從俄么塘花海,到漫澤塘濕地,到黃河九曲第一灣,再到若爾蓋花湖,草原的美,各有風情。一路行進,不管各景區如何規劃發展,生態保護都被放在了第一位,景區開發均劃定有嚴格的生態保護紅線。“守得綠水青山,才能換來金山銀山”是這片土地人們達成的共識。
在黃河沿岸,遠遠地就能看見若爾蓋縣黃河護河隊鮮艷的隊旗,這支由50人組成的護河隊,平均年齡僅27歲。護河隊成立伊始,隊員打撈垃圾、勸阻村民拋物、打擊非法捕魚行為等,每天忙得不可開交,還時常和村民產生小摩擦。如今,不僅河道清澈了,在隊員開展義務植樹和巡河撿垃圾時,還有村民主動參與。據悉,紅原、阿壩、若爾蓋各縣在沙化治理等生態治理項目推進過程中,不僅為當地村民提供崗位,也將生態保護知識宣傳融入進去,并通過設置生態巡護員公益崗位等,讓群眾參與進生態保護各環節,經年累月,保護生態環境成了一種自覺,成了人人參與的行動。
綠色發展 良好生態助農增收
下過雨的漫澤塘濕地,空氣中滿是綠草的清新,微風裹挾著幾分寒意。來自阿壩縣的拉姆措站在觀景臺放聲高歌,動聽的歌聲引得來自浙江的游客團駐足圍觀,言談間,一位阿姨當場買走了拉姆措脖上的圍巾,幾位拿不到“現貨”的阿姨趕忙留下拉姆措的聯系方式,表示自己也要購買。
這條款式不算特別的紅圍巾,其實大有來頭,它是麥爾瑪鎮蘭措瑪村手工藝合作社的產品。合作社就地取材收購當地牦牛絨,以此為原材料,純手工制作圍巾、披肩、氈帽等。據合作社負責人山鷹介紹,合作社自2018年啟動,旨在解決個別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同時實現由傳統牧業到民俗特色手工藝產業的轉變,通過以產帶訓的方式讓群眾掌握一項生產技能。去年正式投產后,有近400萬的銷售額,在合作社工作的工人以“計件”支付薪酬,村里每戶都得到了一定數額的分紅。
拉姆措也是這里的工作人員,能在家門口就業,并能從事本民族傳統手工藝讓她感到非常開心:“不是單純地做生意,更感覺在傳播我們的民族文化。”工作之余,喜愛唱歌的拉姆措會開開直播,發表一些自己唱歌的短視頻作品,她也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網絡紅人”,本次采訪團到阿壩縣采風,拉姆措本是想著與團內的網絡名人“取取經”,沒想到無意間還為自家合作社“帶了貨”。
無獨有偶,采訪團第一天到紅原縣俄么塘景區時,幾位穿著藏裝的小姑娘就在景區內進行直播。“我們幫助景區推銷門票,游客通過直播購票,我可以拿到提成。在這么美的地方,唱著歌跳著舞就把錢掙到了,當然是好事啊。”秋英卓瑪告訴記者。
“誰能想到呢,這片紅軍走過的草原,曾被稱為‘死亡地帶’,如今變成了游客的打卡圣地。沿路還能看到施工中的久馬高速,隨著高速建成,當地旅游業快速發展,這里的群眾,日子一定會像花海的花一樣,越來越繁茂。”央視網記者何川感嘆道。
一路美景一路歌,阿壩縣神座村建在梅花鹿養殖園邊的星空民宿即將運營,若爾蓋縣唐克鎮白河社區集體經濟從手工制作室拓展到藏藥浴、餐飲住宿等,依托良好生態,人氣旺起來的不止各大景區,在家門口就業,壯大集體經濟,一個又一個村落吃上“旅游飯”,農畜牧產業在“綠色環保”理念下不斷轉型升級,紅原牦牛乳業、阿壩萬利農副產品開發有限公司……一個個縣域龍頭企業陸續擦亮招牌。行在阿壩高原,讓人心曠神怡的是連綿不斷的綠意,讓人提氣振奮的是越來越好的經濟。
來自《環球時報》的任徐說道:“我到阿壩州采訪過很多次了,這邊的美景不管來多少次都看不厭,不同時節、不同縣都有不同的風情,這幾年,每次來都能看見當地的產業在不斷發展,群眾的生產經營模式在不停轉變,收入肉眼可見地提高了,讓我感覺自己也是阿壩依托生態保護發展生態經濟的見證者。”
近年來,阿壩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推動黃河上游生態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堅持規劃引領、注重生態修復、濕地生態功能持續恢復,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如今,良好生態成為阿壩州旅游發展的堅實“底氣”,也成為藏寨羌鄉致富振興的強大“底牌”,漫山遍野,綠意盎然,為高原“添彩”,更為群眾“添財”。
記者:高瑞茹 張家文 陶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