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第一個實現四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全域覆蓋,阿壩有啥經驗做法?
2023-10-12 來源:阿壩新聞網 | 分享: |
10月11日上午,西部地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經驗交流活動在阿壩州舉行,來自10個西部地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13個建設單位負責同志作交流發言。其中,阿壩州圍繞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作交流發言。
交流活動現場
阿壩州文化遺產豐富,文化特色顯著,文化生態多樣,是全國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是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交匯帶,是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的核心區。藏羌回漢各民族在這里聚居,同氣連枝、相互交融,創造了豐富多彩、形態多樣的民族民間文化,有被稱為“石砌建筑典范”的藏羌碉樓村寨、“中國圈舞活化石”的鍋莊、“復音孤島”的岷江上游藏羌多聲部,流傳于草原和山谷的格薩爾英雄史詩……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于2008年10月以汶川特大地震災后重建精神家園重大工程授牌成立,2019年正式升格為全國首批七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之一,在阿壩州主要以茂縣、汶川、理縣為主體,兼及毗鄰的松潘縣、黑水縣。”交流會上,阿壩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星說,其中,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急需保護的非遺名錄”,藏羌碉樓與村寨進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在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引領下,河曲馬黃河草原文化、嘉絨文化、白馬文化3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相繼設立,壤巴拉塘文化生態保護區等4個州級文化生態保護區、2個縣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持續開展,成為全省第一個實現四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全域覆蓋的市(州)。
阿壩州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星作交流發言
“全省第一個”的背后,阿壩州在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發展上哪些經驗做法?楊星在發言中總結為“七抓”舉措和“三保護、一傳承”的建設模式。
“七抓”即“抓機制創新、抓項目實施、抓隊伍培養、抓陣地建設、抓平臺搭建、抓活動開展、抓產品打造”。記者了解到,在保護區成立十五年來,阿壩州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構建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1+3+N”機制,啟動“非遺賦能鄉村振興”等建設,充實完善四級名錄體系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庫,多層次、多維度抓牢非遺基地建設,不斷深化對外交流合作,堅持活態傳承與靜態展示并舉,倡導“非遺+”開發模式,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質量推進保護區建設。
“三保護、一傳承”則是指堅持修復與重建統一,以搶救性保護夯實文化生態基礎;堅持規劃與建設同步,以整體性保護優化文化生態環境;堅持保護與利用并重,以生產性保護厚值文化生態功能;堅持培訓與培養結合,以活態傳承延續文化生態基因。
正是得益于聚焦“七抓”工作舉措,開創“三保護 一傳承”的阿壩模式,十五年來,阿壩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保護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為災后重建精神家園的成功案例。當前,阿壩州共有世界級非遺項目4項,國家級非遺項目20項,省級非遺項目101項,州級非遺項目552項,四級非遺名錄項目總數位列全省首位,躋身全國第一方陣。建成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1個,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3個、傳習基地3個。馬爾康藏香和理縣羌繡非遺工坊被評為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
此外,保護區經濟效益顯著,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業務指導,推進文旅融合,探索文化傳承路子,推動非遺資源轉化,羌族刺繡、藏族編織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項目,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長期就業崗位,羌繡產品年產值達上千萬元,實現人均月收入3000余元,讓文化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