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下草地村:寨子如畫卷 越繪越多彩
2024-05-29 來源:光明日報 | 分享: |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走進鄉村看振興】
光明日報記者 周洪雙 李曉東
在青藏高原東端、川甘兩省交界處的高山峽谷之中,郁郁蔥蔥的大森林、蜿蜒而來的白水江滋養著一座座仙境般的村寨。海拔1400米處的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草地鄉就有上草地村、下草地村和楊家灣村三座。
初夏時節,每到細雨之后,下草地村都會云霧繚繞。記者跟隨下草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蓮生,走進了這座村寨。忽聞鑼鼓敲響,楊蓮生告訴記者,又一批定制路線的游客到了。說著,他趕忙奔向村口迎接游客。
游客的車隊停穩后,車門陸續開啟,游客魚貫而出。這時,頭戴面具、身著盛裝的村民為來客獻上青稞酒,并跳起舞,以隆重的迎客儀式歡迎游客來到這被當地人稱為“白馬秘境、云上草地”的下草地村。
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草地鄉下草地村村景。資料圖片
舞又稱“十二相舞”,意為吉祥面具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逢年過節,當地人戴上龍、虎、獅、牛等標志性面具后,祈福表演就開始了。提腳、旋轉、開胸、揚臂,舞者模擬著鳥獸各種動作。“在舞蹈中,我們能看到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追求,也能看到遠古‘百獸率舞’的痕跡。”楊蓮生說。
“定制路線的游客可以在這里零距離感受當地的特色文化,走進村民的日常生活,欣賞獨有的舞、熊貓舞等表演,拜訪村里的老藝人,親手體驗非遺舞面具、南坪土琵琶制作,體驗開壇扎桿酒的醇香,品嘗獨特的天然美食。”楊蓮生說。
長久以來,這里的人們依山而居,在此形成層層疊疊的大型藏寨。登嘎甘(熊貓舞)、舞、南坪曲子和川西藏族山歌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涂抹節、火圈舞等特色民俗在這里集中呈現、交相輝映,不斷吸引著游客前來體驗、學生前來研學。
近年來,下草地村先后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也成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驗基地。2023年,草地鄉成功整鄉創建國家級AAA級旅游景區,鄉黨委政府積極引導3個村的群眾參與全鄉的旅游發展。
在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下草地村聚焦民俗文化體驗區發展定位,不斷激活地方文化資源,展現特色文化魅力,讓身居深山的鄉村與非遺文化一起,走向了振興發展最前沿。
漫步村寨,車道干凈整潔,步道四通八達,還有院墻上醒目的山神畫像、房屋上精致的壁畫等,讓人流連忘返。
下草地村村民為游客表演歌舞。資料圖片
“我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改變了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環境,還通過一些微改造,讓特色文化符號更加明顯,更有傳播力。”楊蓮生說,村里不僅建成非遺廣場、白馬文化展陳館及傳習所,還專門騰出一塊地方,建成舞主題文化園,全面展現當地特色文化。
“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來村的交通條件也越來越好,游客越來越多啦!”楊蓮生說,這兩年,村民紛紛將自家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特色藏家樂,改善旅游接待條件。村寨文化有特色,交通食宿不斷改善,當地的文旅環境吸引游客,也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的動力。
前不久,草地鄉舉辦第39期“每周一課”活動,組織黨員干部和機關職工前往舞面具制作傳承人郭興平家開展現場學習。草地鄉黨委組織委員張雪說,草地鄉號召全鄉干部學習當地文化,引領全鄉群眾共同挖掘、保護和發展“非遺”文化,提升為游客服務的能力。
去年,草地鄉與一家酒店和一家定制旅行社達成合作,共同探索開發特色文化體驗定制旅游線路,深度融入九寨溝縣全域旅游發展格局,主動將深藏大山的特色文化推向外面的世界。
今年3月春暖雪融以來,草地鄉已累計接待定制游客100余人、研學團隊1000余人,群眾增收十多萬元。每一次,村民們都早早備好美味的長桌鄉宴,擺滿手抓臘排、血腸、羊肉、金疙瘩、野菜等地道美食,帶著游客一起動手自制本地特色小吃白馬烤雞、洋芋糍粑、蕎餅。
“我懷著期待進入草地鄉,果然沒有失望。”游客李遠說,“這里的一切都這么天然,我們體驗到了地道的民俗風情。”
“我們的非遺文化深受游客喜歡,村里年輕人的學習熱情也高漲起來。”上草地村熊貓舞傳承人班付珍向記者介紹,跳熊貓舞需戴熊貓面具,舞姿模仿熊貓喝水、爬樹、打滾等動作。班付珍還說,現在已有多名年輕的徒弟跟他學習這一古老舞蹈,他相信這項非遺傳承后繼有人。
“當地特色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楊蓮生說,下草地村將按照草地鄉整鄉打造的部署,加強特色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發展,為游客提供更好旅游體驗,為鄉村振興提供不竭動力。
《光明日報》(2024年05月29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