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 超級工程背后的“青”力量
2024-06-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 分享: |
壯麗神圣的雪山、遼闊的草甸,還有碧綠通透的雅礱江,這是旅游者眼中雪域高原的壯美。而對于堅守雅礱江流域的電力項目建設者而言,這里嚴寒、缺氧、冰雹、暴雨的自然環境,閉塞的交通,以及山體滑塌、泥石流等復雜的地質災害,成為他們要面對的巨大挑戰。
國投集團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雅礱江公司”)在1500多公里長的雅礱江上規劃有22級水電站,并建設了光伏電站和風電場。這里被喻為“超級電站”,本階段規劃裝機780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為2000億千瓦時。
二灘水電站是我國20世紀投產最大的水電站,錦屏水電站是擁有世界最高壩和最大規模水工隧洞群的水電站,兩河口水電站是中國第一高土石壩電站……這些超級工程的背后是一代代雅礱江電力人扎根深山、不畏艱險、無悔奉獻的青春故事。目前,雅礱江公司員工以85后、90后青年為主體,他們在雅礱江流域挺膺擔當,接續奮斗。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柯拉鄉位于海拔4600米的扎拉托桑山上,一排排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里是雅礱江公司柯拉一期光伏電站,也是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補電站。
2021年,柯拉光伏建設項目部工程管理組組長蔣宜杰來到這里。他23歲入職雅礱江公司,13年里,參與多個水電站的建設,積累了豐富經驗。從海拔1000米的二灘水電站起步,逐步攀升至海拔1500米、2600米,最終抵達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地。終日不停的刺骨寒風、正常走路都頭暈胸悶的低氧、缺失的睡眠、煮不熟的飯、燒不開的水,都時刻考驗著他和一群“新高原青年”。
炎熱的6月,柯拉仍在不停地下雪。蔣宜杰記得,去年此時,他和同事正開展設備并網前的調試工作。在白雪皚皚的山頂,開著汽車經常迷路,為了和升壓站內的調試人員取得聯系,他們要在幾十厘米厚的雪中一路尋找信號,任頭發和衣領結成了冰也渾然不知。
調試工作晝夜不停,雪夜中,他們打著手電筒,在厚厚的積雪中深一腳、淺一腳,氣喘吁吁地奔波著?!安恢蓝嗌俅蔚?但必須爬起來?!笔Y宜杰笑著說。
這個平均年齡不足32歲的青年團隊用不到6個月的有效施工時間完成了項目。2023年6月25日,柯拉一期光伏電站并網發電。看著曬得黝黑、喜極而泣的同事,蔣宜杰的視線變得模糊。如今,柯拉一期光伏電站年平均發電量達20億度,每年可節約標準煤超6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0萬噸。
2014年年初,雅礱江公司兩河口建設管理局工程技術一部主任工程師王愛國來到兩河口水電站,時年25歲的他全程參與這座世界級工程的建設。施工區平均海拔3000米,含氧量僅為平原地區的70%。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王愛國從身邊人的故事里感受到這句話的力量。他的“傳幫帶”師傅張東明,從建設世界最高拱壩錦屏水電站,到建設我國最高土石壩兩河口水電站,將青春激情與智慧汗水都傾注在了水電事業中,他的口頭禪是“要干就干最有挑戰性的工程”。
這種精神感染、激勵著王愛國。兩河口地處季節凍土區,國內外沒有成熟的土石壩冬季施工經驗可以借鑒,他所在的科技攻關小組創新性探索出為大壩心墻“蓋被子”的施工工法。“兒子降生時,我正全身心投入到大壩心墻填筑的關鍵建設中。當時,我身穿雨靴,站在泥濘的河床蓋板上,岳母電話告知我兒子出生的消息,心中激動萬分,太難忘了!”王愛國說。
雅礱江公司錦屏水電站位于崇山峻嶺中,被國內外專家評價為建設管理難度最大、施工布置難度最大、工程技術難度最大的巨型水電工程。工程建設期間,一大批年輕的“新電力生產者”和工程局的師傅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個七八十平方米的房間里擺著幾十張床,這些床沒有固定的主人,建設人員三班倒,白天黑夜連軸轉,下班的人員躺倒就睡。“無論是工程建設的苦,還是電力生產的難,我們都已經比前輩們幸福很多了?!毖诺a江公司錦屏電廠綜合辦公室黨群專項主管王能進感慨道,一座座水庫、一臺臺機組、一條條線路,總需要人來守護,每當看到萬家燈光的閃亮,他都會很欣慰。
“2022年夏季,兩河口地表溫度最高達60攝氏度,但混凝土內部溫度僅為22攝氏度,極端溫差對其結構安全構成威脅。為了保護高強的混凝土,越是高溫時刻,我們越要守在泄水系統第一線……”為凝聚青年建設者干事創業的共識和熱情,雅礱江公司開設了“流域講堂”。不久前,雅礱江公司牙根一級建設管理局工程技術部項目主管劉宗顯與同事分享了他們用臉上的高原紅換來混凝土測溫成果不見紅的故事。
如何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面對青年員工的提問,劉宗顯回答:“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為之堅守或奮斗的目標,將人生藍圖融入國家清潔能源開發的崇高使命中,是我們的驕傲?!?/p>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曉 記者 崔麗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超級工程背后的“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