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慶七一:憶往昔看今朝 紅色精神永相傳
2024-07-01 來源:香巴拉資訊 | 分享: |
2024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迎來成立103周年紀念日。回首波瀾壯闊的103年奮斗史,中國共產黨緊緊團結和依靠人民,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奪取了革命、建設、改革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輝煌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布:“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書記這一宣言指明了中國共產黨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為全黨同志在新時代更好勇擔歷史責任進行了思想動員、明確了奮斗方向。
103年歲月變遷,中國共產黨在川西高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紅色足跡。如今的川西高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紅色精神依舊代代傳承,引領著高原兒女砥礪前行。
憶往昔 紅色記憶永不磨滅
來自德格縣的老黨員德布,見證了家鄉德格幾十年來的巨大變化。他說:“家鄉從平房到高樓,從土路到柏油馬路……我的家鄉德格,像似穿越了歷史的光影,打破了時代的印記。”已經退休的他由衷地表示:“請黨放心,我會牢記使命,秉承宗旨,肩負使命,繼續砥礪前行!”
50年代,十八軍戰士參加康藏公路修筑,在德格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建設和養護公路的過程中,形成和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為德格縣的川藏公路十八軍紅色教育基地
“兩路”精神的傳承,激勵著新一代的德格兒女攻堅克難、奮勇拼搏。近年來,雀兒山隧道通車,甘孜格薩爾機場通航,德格的交通面貌已煥然一新。寬敞的馬路,貫通的交通網絡早已融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極大地縮短了德格與外界的距離,也為旅游和經濟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圖為德格縣民居
7月1日,來自甘孜州丹巴縣甲居鎮的黨員拉姆初,來到丹巴縣紅5軍政治部舊址,參加了所在黨支部舉行的主題黨日活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
在長征途中,四川丹巴縣是紅軍留駐時間最長的涉藏縣域之一,作為紅軍長征途中開辟的大小金川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先后建立了中共丹巴縣委、區委和蘇維埃政權。丹巴縣紅5軍政治部舊址就是其中之一。
圖為丹巴甲居紅五軍團政治部舊址內部陳設
圖為丹巴藏寨
103年過去了,如今的丹巴縣不僅以其壯麗的自然風光而聞名,更因悠久的革命歷史和深厚的紅色文化而獨具魅力。當地依托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通過挖掘和利用革命文化資源,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紅色旅游成為帶動縣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資,促進了當地旅游業、餐飲業、交通業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羅建國是紅原縣邛溪鎮烈士陵園的第二代守護員,從1995年起,他在這里堅守了29年。邛溪鎮烈士陵園埋著189名革命烈士的忠骨,羅建國對他們的故事如數家珍。29年來,他堅持義務向大家講解紅色故事、烈士故事,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
圖為紅原縣紅軍過草地紀念碑
近年來,紅原縣政府注重烈士陵園的保護和修復工作,使之成為進行愛國主義、國防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紅原,作為全世界唯一一個因紅軍長征而得名的縣,紅色精神在這里代代相傳,熠熠生輝。
6月30日,松潘縣的基層黨員們來到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重溫入黨誓詞,堅定了理想和信念,展現了愛黨愛國的家國情懷。
來自松潘縣進安鎮西山村的黨員孫家友回憶:“以前我們是人背馬馱,從泥土路到水泥路,到現在鋪上了柏油路,這些都離不開偉大的黨對我們的關懷。”
圖為松潘古城
89年前,紅軍戰士們從松潘出發,進入大草原。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沙窩會議會址、毛兒蓋會議會址、塔坪山紅軍戰斗遺址,讓松潘這座川西重鎮,又多了幾分厚重的紅色底蘊。近幾年,松潘縣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傳承紅色文化,打造了眾多紅色村莊建設試點村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如今,一座座村莊整潔美麗,百姓生活幸福安康,五星紅旗高高飄揚。松潘的紅色,更加鮮亮奪目。
圖為松潘縣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
看今朝 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6月30日,在若爾蓋縣舉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主題活動上,來自若爾蓋唐克鎮索格藏村的黨員洛讓金巴面對鏡頭深情對黨表白。他說,“要讓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讓堡壘在基層堅固屹
立,要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若爾蓋的大草原,當年缺衣少食,草地貧瘠,紅軍面臨一場生死之旅。80多年后的今天,若爾蓋草原已然脫胎換骨。新中國成立后,為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當地政府投入了長達數十年的治理行動。通過排水渠的開挖,泥沼逐漸退去,土地變得堅實,適合農牧業的發展。如今,若爾蓋草原不僅是中國三大草原牧區之一,擁有著978萬畝可利用的草場,還是中國三大濕地之一,為眾多野生動物提供了安全的棲息地。
草原的治理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自駕游旅客的首選目的地。紅色旅游的興起也讓這里的紅色革命基地成為游客們探尋歷史的好去處。如今,當地群眾依靠旅游業改善了生活,也見證了若爾蓋從曾經的荒涼草原到如今的旅游熱門地的巨大變化。
來自甘孜州康定市公主橋社區的86歲老黨員西拉,黨齡66年。從小失去父親的他,隨母親和弟妹度過了一段吃不飽、穿不暖的艱難日子。后來,他應征入伍,并1957年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一名既無特長、又無知識的農民娃,逐漸成長為一名黨員干部。幾十年來,他見證了康定的發展。
圖為康定新城
老黨員西拉所居住的四川甘孜州康定市,是一座充滿紅色記憶的城市。紅色精神,作為康定市發展的重要主題,深深植根于這片土地的每一個角落。革命時期,紅軍在這里浴血奮戰,留下了寶貴的革命遺跡。如今,康定市積極保護和傳承紅色文化,通過修繕紅色遺址、舉辦紅色教育活動等方式,讓廣大人民群眾深刻領會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弘揚紅色精神。如今,康定市正在用紅色精神書寫著自己的輝煌篇章,向世人展示著一座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與活力的城市。
時至今日,紅色精神依然在川西高原閃耀。一代又一代的高原各族兒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攜手并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著。
撰稿:謝佳佑 郝莉娜 李怡雯
記者:央尕 張成亮
來源:康定融媒 丹巴融媒 德格融媒 若爾蓋融媒 紅原融媒 松潘融媒
通聯:趙予
視頻制作:崔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