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行歌】若爾蓋大草原 黑頸鶴的幸福家園
2024-07-05 來源:香巴拉資訊 | 分享: |
“剛才聽見的黑頸鶴聲音,大概在那個方向,我們過去看一下,這幾天“鶴寶寶”在學步的階段。”
每年5至6月,是黑頸鶴幼崽破殼和成長的關鍵階段。不同的是,今年氣溫偏低,這讓若爾蓋濕地管理局的老朋友納么玖和如科大叔,對“鶴寶寶”們多了一份擔心。既要保護研究,又要順應自然生長,其實是他們作為“保姆”的一種矛盾心理。
納么玖告訴我們“每一個物種都是有自己的警戒范圍,我們會以它的警戒范圍為界,開展工作,避免有應激的反應。把我們影響降到最低。”
跟著如科大叔一起,沿著湖邊摸索前進、爬上監測塔臺眺望……也許是因為我們作為“不速之客”的存在,黑頸鶴一家始終沒有出現。沒有看到“鶴寶寶”,他有些“失落”。回到保護站休息時,翻起了自己的手機。飛回、產蛋、孵化,他詳細記錄了這對黑頸鶴多年來的生活軌跡。
這就是剛剛有破洞跡象的。
這是已經破殼的,毛茸茸的。剛出生的黑頸鶴只有100克左右。
除了對黑頸鶴的重點關注,若爾蓋濕地管理局還借助6臺“AI”數字監控系統,實現了對保護核心區監測保護的全覆蓋。
從納么玖口中,我們得知,整個若爾蓋黑頸鶴的數量達到了2000多只,生態向好這個不是我們人說了算,更多的是因為生物多樣性數量的變化,這就是最佳的體現。
從培育固沙林到高山柳沙障,治沙技術不斷革新,對生態恢復的效果也持續突顯。隨著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若爾蓋累計治沙面積已達到70多萬畝。2019年同比2014年,減少11.58萬畝,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如今,若爾蓋濕地的黑頸鶴種群數量逐年遞增,越來越多的黑頸鶴也把這里當成了它們的“家”。而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像愛護孩子一樣愛護著生活在這里的萬物生靈,守護著這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家園。
記者:楊威
編輯:高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