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高原“門巴”后——“同心·共鑄中國心”2024甘孜行活動側記
2024-07-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 分享: |
中新社甘孜7月13日電 題:成為高原“門巴”后——“同心·共鑄中國心”2024甘孜行活動側記
中新社記者 徐雪瑩
8日下午,四川甘孜州巴塘縣中山廣場上多出了一排藍帳篷,來自北京等地的醫務志愿者擔任起高原“門巴”(藏語,意為“醫生”),不斷迎來新的義診病人。
一天前,“同心·共鑄中國心”醫療專家志愿團自稻城縣亞丁機場出發,驅車近七小時抵達巴塘縣城。
巴塘縣地處金沙江中游東岸、青藏高原東南緣,與西藏、云南隔金沙江相望,是以藏民族為主體的傳統農牧縣。其名稱意為“綿羊聲壩”,含吉祥之意。該縣亦是茶馬古道重鎮,素有“高原江南”之稱。
“十個骨科病人基本上有七個都膽固醇過高。”巴塘縣中藏醫院醫生彭曉鳴受訪時說,本地高油脂的飲食偏好,較易引發骨質增生;不少村民慣于跪在濕地上挖蟲草,類似的勞務活動也會造成膝關節磨損。彭曉鳴擔任著病患與義診專家之間溝通的橋梁。像他一樣的藏漢翻譯,每位義診醫生身邊都有一名。
幾場義診中,時常有村民拖家帶口前來。27歲的志瑪排隊候檢時,手里攥著心內科、中醫科、口腔科、婦科等一小疊掛號條。她告訴記者,聽聞有免費義診,她帶了七八個親戚一起過來。
除開出一張張處方單外,醫務志愿者們也參與到學術講座、手術救助、帶教查房和民眾健康科普等活動當中。在鄉間草坪上向村民科普婦科疾病、前往貧困戶家中探望慰問……幾天內,醫療專家們輾轉于九曲山路間,克服不適奔走各地。
在“健康學院”講座上,北京豐臺右安門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黃祎諾向巴塘縣人民醫院醫護人員科普了胃腸鏡檢查的重要性。她受訪時表示,當地消化類疾病多發,與高原缺氧環境及重油、高脂飲食有關。
巴塘縣人民醫院醫務科主任況小春告訴記者,經濟條件差、居住地偏遠,是不少農牧民不愿來就醫的重要原因?!坝械膹纳缴系娇h城都要走半天。若是遇上蟲草、菌子摘取季節,耽擱了就掙不了錢了。”
醫務人員短缺,是巴塘縣醫療系統面臨的主要挑戰。該院內科主任松朗央青來自四川西昌,今年29歲,在這里工作了7年。她表示,科室里只有3個是本地人。因教育條件所限,本地生源的醫學院畢業生基數較少,難以滿足當地醫療需求。全院大多數醫護人員也都是大專文憑。
“專家們的一兩句點撥,對我們而言可能勝讀十年書?!备S義診專家帶教查房后,松朗央青感慨頗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