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姆措湖畔“石榴花開”!
2024-07-17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李興發 | 分享: |
“十戶長”葉哈特家中設有一個圖書角,政策、法律、民族團結等方面的書籍都有,牧民們隨時都可以來家里閱覽。
智青松多鎮社區為轄區內的孩子們開設了民族團結第二課。李興發 攝
西姆措湖,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年保玉則山下,三百多個大小湖泊中的一個。相傳,當年文成公主進藏途經此地,流下的思鄉之淚匯聚成這一湖泊。“久治”是藏語“團結”的譯音,坐落在西姆措湖畔的久治縣,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種下了團結互助共謀發展、文化交流交融的種子,如今已是枝繁葉茂。
夏日的久治,細雨如織。6月29日,雨后的門堂鄉門姆賽塘草場上一片清新,青草在雨水的滋潤下,顯得更加鮮嫩。“你看,所有的美景都是很多美好的東西融合在了一起才有的!”在門姆賽塘黃河風情園內開起藏式農家樂的昂秀,這個在門堂鄉為數不多走出草原,曾在三亞上大學的“90后”小伙有感而發。
2017年,剛步入大學校門的昂秀顯得有些局促,他回憶道:“當時漢話說得不好,又是第一次來大城市,覺得格格不入。”但昂秀的陌生感很快被同學、宿舍室友的熱情沖淡。得知昂秀第一次出遠門,同學先是幫著收拾行李,接著帶他熟悉學校環境,完全沒有因為昂秀來自偏遠地區而排外,相反倒是更加熱情起來。讓他更意外的是,晚上室友為他送上那首老歌《一個媽媽的女兒》,“當時我笑了,不是笑他們五音不全,是因為他們對我的特別關照。”想起往事,昂秀依舊滿臉幸福。
“大學四年,他們教我講普通話,我教他們唱藏歌跳藏舞。他們帶給我自己家鄉的特產,我教他們拌糌粑。”如今,八年過去了,這種團結互助、交流交融的美好,昂秀一直記在心里。每當有游客來他的牦牛帳篷,漢藏雙語混唱版的《一個媽媽的女兒》會代替祝酒歌,在藏餐宴上為來賓助興;每當自駕游游客房車出現缺水少電、機械故障等問題時,昂秀不僅免費幫著提供水、幫助充電,而且還忙前忙后幫著修車,當游客問及久治哪里好玩,昂秀又會免費充當導游。
“歌里不是在唱嘛,‘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我們都是中國人,都是一家人,我肯定要照顧好、操心好啊!”在昂秀的生活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沒有可歌可泣的大作為,有的是流露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昂秀的故事正是久治縣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縮影。多年來,久治縣將民族團結工作,融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
在門堂鄉民族職業技術學校,學生正在國家級非遺項目藏文書法代表性傳承人——桑格達杰老師的帶領下,了解流淌在筆尖的藝術瑰寶。藏文的“團結”“互助”“友愛”是學生常練的字。在掐絲工藝班,紅石榴、解放軍等形象被融入進傳統工藝;漢字書法課堂上,學生閱讀國學經典、用毛筆書寫著“吉祥如意”“合家團圓”,一撇一捺間感受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華文明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的共同文化,它賦予了我們中華民族共同體最基本的文化烙印和精神基因。接觸和體驗后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內涵和深意。”畢業后,通過公益項目支持,去北京、杭州接受提升培訓后,回到母校任教的拉爾吉,在理論課上她會從非遺文化開始延伸,講中華民族的歷史,把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播撒進新一代年輕人的心里。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民族團結的根脈,創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職業教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一體化模式,實現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從‘在墻上’到‘進課堂、入頭腦’的轉變。”門堂鄉民族職業技術學校黨支部書記才讓南杰說,走出校門的他們不僅要學有所成,更要有肩負起建設國家和家鄉的意識和責任感。
久治縣智青松多鎮智青松多社區,居民以藏族為主,還有漢、回、土等民族,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社區。在端午節期間,不同民族的孩子上演了爭先恐后給小伙伴送“香包”“粽子”的有趣故事。沒有香包,就用小布袋、小密封袋扎孔,裝進藏香互相贈送;沒有粽子,就用紙疊個三角形代替,寫上祝福語互送祝福,滿滿儀式感。
智青松多社區借助轄區內教師、退休干部較多的優勢,利用孩子寒暑假、節假日等課外時間,在社區內開設民族團結、各民族民俗文化知識、愛國主義等課外講堂,讓孩子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了解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民俗文化,樹立“一家親”的民族團結意識。
如今,“民族團結+”已深入到久治的各行各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宣傳轉化成人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團結就是力量,這份力量所轉化出的能量,正在推動久治縣各領域的快速發展。西姆措湖畔故事從古至今都在增添著新的篇章,如今的篇章應該是“西姆措湖畔石榴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