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高原氆氌的“世界夢”
2024-09-10 來源:新華社 | 分享: |
何為氆氌?高原萬里取一縷,羊群萬頭摘一絨,集雪域風情于一線間,此乃氆氌。
氆氌,源于藏語音譯,意為“細羊毛織品”,是西藏自治區具有民族特色的紡織品之一。其中,江孜氆氌以其精湛的編織技藝聞名遐邇。2009年,“江孜協瑪氆氌編織技藝”更是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項古老的技藝,歷經2000多年,見證了西藏與內地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9月2日,在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的阿佳格桑氆氌農民專業合作社,手工藝人格桑卓瑪編織氆氌。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時過境遷,江孜氆氌也面臨新的發展難題:傳統織機效率低,顏色品種單一,市場反響低迷……這些問題讓這項古老技藝一度陷入發展的窘境。
2022年,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聯絡組江孜小組和上海一家紡織品企業關注到了這一古老技法,與江孜當地手工藝人共同開啟了江孜氆氌的創新之旅。從手工到機器的改良,引進新式紡織機器,提高生產效率,保障產品質量;從“民族的”向“世界的”升華,開發披肩、圍巾、靠墊等多樣化氆氌產品,讓氆氌蛻變為時尚消費品。
走進江孜縣阿佳格桑氆氌農民專業合作社,織機“咔嗒”作響,氆氌的紋理在手工藝人的手中逐漸顯現,她們用自己的雙手編織出了更加美好的未來。
據了解,2023年,阿佳格桑氆氌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額約45萬元,凈利潤10.6余萬元。合作社工人也從1名增加到12名,實現了由“工人”向“工匠”的轉變,工資從過去的每月3000元增加到4800元。在共同研發的新式機器上,上海工匠與江孜手工藝人也共同織出了新的“氆氌致富經”。
9月2日,在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的阿佳格桑氆氌農民專業合作社,手工藝人格桑卓瑪展示一件氆氌產品。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氆氌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吸引許多年輕人關注這項傳統技藝。畢業于倫敦藝術大學紡織品設計專業的楊麗婷對“江孜協瑪氆氌編織技藝”十分感興趣。楊麗婷說:“這次我來江孜學習氆氌制作,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行動,讓更多年輕人看到這樣珍貴的民族手工藝,讓氆氌制作技藝傳承下去?!?/p>
如今的江孜氆氌,從高原小城出發,飛向了世界更大的舞臺。它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展現著西藏文化的魅力。那細膩的質地、獨特的設計,不僅贏得了世界的認可與贊美,更讓每一位接觸到它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來自高原的溫暖與純真。
氆氌,不再僅僅是西藏傳統文化的載體,更是高原兒女同世界連接的紐帶。氆氌舒展,鋪開群眾幸福路;羊絨細潤,編織氆氌“世界夢”。
記者:王妍清 李寧 孫瑞博
編輯:柑丹鴦琦 李亞奇
制作:白雪 李夢帆 謝炆圻